close

Dear all~

有關兒少福利第4章 依附理論p.94 親子依附類型的解釋,小花發現葉光輝老師等人於2005年所發表的文章中其說明頗為清楚因此將來轉po上來供大家參考~希望有助於大家對依附理論有更清楚的概念建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AinsworthWittig1969)在陌生情境測驗下的觀察,認為可以將孩童的依附行為分成三種類型:

(l)安全型(secure)安全型的孩童可以有效地將母親當作是一個「安全堡壘」,並藉此放心地探索外界的事物。因此,相較於其他兩種類型的孩童而言,

安全型孩童的行為表現是較為穩定自然的

 

(2)不安全-抗拒型(insecure- resistant是指孩童與母親在一起時,並不能放心地探索外界的事物,並且十分注意陌生人的舉動。當母親離開時,抗拒型的孩童變得十分焦慮,母親再度出現時,孩童雖會迎向母親,但是卻會拒絕母親給予的安慰,表現出愛恨交織(ambivalent〉的行為。

 

(3)不安全-逃避型(insecure-avoidant是指孩童與母親在一起時,雖然也能探索外在的事物,但是並不會和母親分享心情,對於陌生人也不特別注意或避開。當母親離開時,他們並沒有焦慮的表現,母親回來時,孩童的反應也十分冷漠,且會避免肢體上與眼神上的接觸,似乎對於母親的出現與否並不在意。雖然這類小孩在外顯行為上,並不特別在乎母親是否在身邊,但之後的研究發現,母親出現時,孩童的心跳、血壓等內在生理指標都有顯著的改變。這表示,孩童其實還是在意著母親的出現。

   

除外,最近研究提出第四種依附類型-解離型(disorganized這一類型孩童的反應混合著有抗拒及逃避兩型孩童的特徵基本上,解離型孩童的母親自己也陷入混亂之中,她們本身較憂鬱、不安,或許是因為她們從小和自己母親的依附關係不佳,因而將這些未解決的失落,帶入了自己與孩童的依附關係中。

 

參考資料

葉光輝鄭欣佩楊永瑞 (94)母親的後設情緒理念對國小子女依附傾向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7(2)181-195

 

~小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et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