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附件是~(107暑)家庭、社區與環境 第1章 & 第2章 你該懂的概念~供大家參考

第1章  家庭、社區與環境的變遷

上課一個禮拜了~想說得開始整理各章大家得懂的知識讓大家方便學習~~只是寫得向來比說的累~~尤其想到”笑話”怎麼寫?更是讓我苦惱半天(因為我向來不喜歡死讀書v.s讀死書^^)~~不過~~我想還是循序漸進陸續把各章大家得懂的概念放上來~~方便大家閱讀~~

 

第1章乃分別從家庭、社區、環境的變遷談起,接著再談這3者間的相互影響。

 

首先在家庭部分

全球性的家庭人口組成與結構有四項主要變遷,分別為:

  • 「婚姻結構的改變」:婚姻結構最大的改變是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同居比率上升。

 

  • 「生育率的下降」:全球主要國家的生育率有升、有降,但都低於人口替換水準的2.1人。此外,從1984年開始,台灣的育齡婦女生育率已經低於人口替代水準。
    1. (小花的補充)而所謂的人口替代水準(replacement level)(p.4,p.9):根據內政部社會指標統計:「人口替代水準」指的是人口長期維持不增不減之替換。

 

  • 「人口老化與跨代家庭增加」:人口老化與跨代家庭增加是由於醫藥衛生進步、人類壽命延長、加上低生育率,形成多代共同生活,且出現祖父母世代的人數多於父母世代,而父母世代人數多於孫子女世代的「豆莖式家庭」的家庭結構形式。
    1. 此外,高齡國家是指一個國家65 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7%以上。
    2. (小花的補充):什麼叫「豆莖式家庭」?大家吃過類似”碗豆”等豆類食物嗎?現在的家庭形式就如同碗豆等豆類般,即世代數多,可是每代的人數少(就好比小花家族傳承至今有好幾十代(了不起~代數多),可是每代因少子化~所以慢慢的每代所生的人數似乎有比之前世代少的傾向。像不像碗豆等豆類長長的一條,垂直看來豆數多(世代數),可是平行豆數很少(每代生的人數)~懂了嗎?)

 

  • 「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女性勞動參與率年年提升,形成雙工作家庭增加,家庭需要社會資源介入。

 

社區部分

  1. 社區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地理區位中,個人及家庭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體系,參與活動或分享規範,所形成的群體」。
  2. 從人類社會變遷的過程分析社區的變遷,大致可以從「遊牧社會的社區」,轉變到「農業社會的社區」,再轉變到「商業社會的社區」,到當代的「全球化社會的社區」。
  3. 若從臺灣地區民間活動而言,社區型態的演變,大致是從祭祀圈、生活圈到文化圈。
  4. 若從官方角度分析社區型態的演變,是指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總體營造。另外,也可以從變遷的方向和速率分析社區變遷。
  5. 其中,「社區總體營造」指的是要由文化面著手,重新凝聚失散的社區力量,由居民的參與共同規劃及經營地方的未來,同時也藉由居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加深社區彼此的認識及了解,更進一步的產生生態共同體的意識,以結合大眾的力量來改善我們週遭的環境,並促進家人安全幸福感的提昇,達成「造景」、「造產」、「造人」三大目標。

 

 

環境部分

  1. 環境的變遷,則包括氣候變遷、陸地及海洋生物生產力的變化、大氣化學成分變化、水資源變化·生態系統變遷,這些變遷可能是自然的因素,也可能是人為的因素。
  2. 一般在談論全球環境變遷,包括季節性及年間性(interannual)的氣候波動、未來數十年可能發生的氣候變遷及其影響、平流層臭氧稀薄化及導致的紫外線照射增強問題、陸地及海洋的生態變遷如沙漠化、酸雨污染等。
  3.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是在1986年才被提出,作為生物的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一詞的簡稱,最早是用來指對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真菌及微生物物種種類的清查。之後,生物多樣性的意義被擴充及於地球上生命世界的所有層面,包括所有物種、物種的遺傳與變異、以及由物種組成的群落與生態系;在此定義下,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可說是等同於一個活生生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4. 此外p.21(表1-15)所談的「二十一世紀議程」及「京都議定書」等內容請需了解。
  5. 在p.22-p.23有談到以民國96年的環境保護施政目標與重點為例,說明我國7項環境保護政策。
  6. 自民國86年起,我國環保署每年出版「環境白皮書」,以說明我國環境保護政策。

 

社會文化環境部分

  1. 社會文化環境則包括人群、抽象文化結構(如語言、法律、規範、文化價值、文化模式等)、社會與經濟組織。
  2. 世界各國都設置專責單位,掌理文化事業權,而我國是由「文化建設委員會」掌理相關事宜。P.25(表1-16)

 

家庭、社區與環境變遷的相互影響

  1. 家庭、社區與環境息息相關、環環相扣、並相互影響。家庭、人為建構的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大自然/生物環境四個系統,是以家庭為核心,而形成家庭生態系統(如p.29,圖1-3)。
  2. 在p.29圖1-3的家庭生態系統中,雙箭頭表示,不僅每一系統圈內有互動日系統圈之間也有互動。在此家庭生態系統中,家庭是生態系統的核心,受到人為建構的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生物環境的影響,當然家庭也會影響人為建構的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生物環境,因此家庭、社區與環境之間可以說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關係非常密切。
  3.  

第2章  家庭、社區與環境中的資源與整合

1

  1. 得了解家庭、社區與環境三者,以家庭為核心,形成家庭生態系統,家庭生態系統中包含:家庭生態結構、家庭生態歷程、與家庭生態產出三要項。這三項系統中,家庭生態結構影響家庭生態過程,再影響家庭生態結果;而家庭生態結果又回過來影響家庭生態歷程,再繼續影響家庭生態結構,循環不息。
  2. P.35-P.37必須了解家庭生態結構、家庭生態歷程、與家庭生態產出的概念。

 

2

  1. 資源是指讓個人及家庭達成目標的有形、無形的物資,存在個人、家庭、社區與環境中。
  2. 個人與家庭資源包括家庭成員的個人資源(Personal resources)、家庭系統資源(family system resources)。
  3. 而社區與環境資源一包括有形資源與法律政策資源。有形資源包括社區人力資源、社區組識資源·社會服務/福利資源、社會教育機構資源、基本公共建設資源、觀光遊憩資源、文化古蹟資源、自然/生物資源。法令政策則包括經濟補助、保護生活、保護環境等政策。
  4. p.40 NGO、NPO所指為何?
    1.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是為組織所有者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它的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從藝術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學術環保等等,分別擔任起彌補社會需求與政府供給間的落差。與通常認識的所不同,實際上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與企業一樣是需要產生利益,但區別在於非營利組織是為組織倡導的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而產生利益,這一點通常被視為這類組織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專家認為將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區分開來的最主要差異是:非營利組織受到法律道德約束,不能將盈餘分配給擁有者股東,因之而具有獨立、公共、民間等特性。因此,今日社會中,非營利組織有時亦稱為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與政府部門(第一部門)和企業界的私部門(第二部門),形成第三種影響社會的主要力量。非營利組織還是必須產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動的資金。但是,其收入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營利組織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門捐贈來獲得經費,而且經常是免稅的狀態。私人對非營利組織的捐款有時還可以扣稅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zh-tw/NPO

  1. 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縮寫NGO):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組織,通常獨立於政府。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NGO通常是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縮寫NPO),他們的基金至少有一部分來源於私人捐款。現在該名詞的使用一般與聯合國或由聯合國指派的權威NGO相關。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zh-tw/NGO

  1. P.44國家公園的定義及全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是美國黃石公園。
  2. P.46台灣國家級風景區有哪些?
  3. P.47文化資源「古蹟」的部分(<7>的第1段整段)。
  4. P.48-49能源資源有哪些?

 

3

  1. 在家庭、社會與環境中,存在許多資源,為了有效運用這些資源,達成生活品質的提升與環境永續經營,家人都必須不斷的學習,因此建立學習型家庭是最能跟上社會變遷、環境變遷的不二法門。
  2. P.51-P.52學習型家庭的意涵及5項修練(另P.52學習型家庭的意涵要知道)
  3. P.53-P.54透過學習型家庭學習資源的整合與運用。

~~~~~~~~~~~~~~~~~~~~~~~~~~~~~~~~~~~~~~

~小花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et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