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家庭人類學 1章至第3章講義~小花苦力版

1 人類學 (p.2-33)

一、人類學概況

()人類學的發展 (p.5-15)

1.人類學的發展:人類學正式成立為一門科學在19世紀40年代(p.5)

2.人類學溯自:致力於介紹當地民族的奇風異俗,分別寫成有關人類學的報告, 提供學者專家參考。(p.5)

 

()人類學的領域及其內涵 (p.7-11)

1.體質人類學:將人視為自然和生物的有機物,研究其起源與發展,重點在人類的演化等。

2.考古學:是研究史前人類的文化,像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尋找沒有遮蓋的過去,人類的史前時代。

3.語言學: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能運用語言象徵性的傳達思想。研究語言,以精確的科學方法來記敘語言與比較語言民族學的語言學著重於語言與文化的探討。

4.民族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陣容最強,發展最快的一支。包括:民族志、民族學理論、社會人類學、民俗學、文化與人格、應用人類學。(p.8-11)

(1)民族志:用來記述民族學,在法國通常就是指民族學。一般指民族學家在田野中以實地觀察及訪問而得到的文化實況之記錄。

 

(2)民族學理論:是民族學主要的部分,其目的在於理出文化的通則,這些通則是基於民族學者和史前史學者以及語言學者所收集的材料。

比較研究分成:同時限的研究、貫時限的研究。

 

(3)社會人類學:英國的民族學被稱為社會人類學(比較社會學)主要興趣在研究非西方社會的群體結構與功能。

 

(4)民俗學:研究無文字社會的奇風異俗或野蠻的遺存習俗。民俗學是以研究自己的民間文化為研究對象,民族學則以異族的文化為研究對象。

 

(5)文化與人格:由民族學心理分析兩門學問結合而成。文化環境對人格發展影響的研究,這一學科與心理學亦頗有出入,它較不重視個人人格的研究,而較重視在一個社會或國家中,大家所共有的人格型態

 

(6)應用人類學(亦稱行動人類學或人類工程):雖然大部份的民族學家的興趣在於發現有關人類生物與文化上的本性,但仍有少數學者致力於民族學的理論於解決實際社會文化問題的應用上。

 

()人類學的內容 (p.11-13)

1.人類學的內容,包括:人類的演化、世界的人種、史前的考古、語言學以及人類的文化,也包括人與自然關係的技術體系、人與人的社會體系、以及人與超自然的理念體系(p.12)

(1)技術體系:包括食衣住行等物質文化

(2)社會體系:包括親族、社群等組織及經濟,政治等社會制度

(3)理念體系:包括人類的信仰和世界觀如宗教、巫術等方面,最後是展望人類的未來(p.12-13)

 

()人類學的貢獻 (p.13-15)

1.綜合與整合各種對人研究的科學來研究人類行為。

2.提出文化概念及文化的相對性

3.促進人類了解自己了解別人,增加彼此間的了解

4.確定各種決定論,指出種族偏見、階級鬥爭錯誤的理論

 

二、人類學理論的發展 (p.15-28)

()人類學的興起  (p.15-16)

1.人類學之父:希羅多塔斯(希臘人)在「樂神歐特佩」一書中記載:埃及的服裝/勞力分工/宗教儀式/種族類型及語言等。

2.中國人類學相關著作則有:

(1)尚書:最古的史書。

(2)山海經:最古的人文地理,富有民族志材料。

(3)班固漢書中的地理志:有西域列傳。

(4)司馬遷的史記:有匈奴列傳。

3.直到十八、十九世紀的探險家、商人和傳教士,開始引起關於人類學變異性及文化起源等問題的探討。

 

()演化論與新化論 (p.16-19)

1.演化論認為:(p.16-17)

(1)社會像有機體一般,依照不變的法則,從簡單的形式進展到複雜的形式。(p.16)

(2)文化是一種連續階段的演進,從野蠻的狀態演進到文明的狀態。(p.16

(3)這種演進階段的連續性,在世界各地,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p.16)

(4)在文化演化中的三階段,包括了野蠻、半開化和文明。(p.17

(5)文化演化學派特有的志趣是探究家庭、法律、財產和宗教等制度的起源。(p.17

(6)遺存物(survivals)是指,現代文化中所保存的早期階段文化要素,如古老民間傳說的主題和迷信習俗,都是屬於演化過程中早期階段的遺物 (p.17)

(7)演化論派忽略文化的傳借,而強調獨立發明。(p.18

2.新演化論:並不堅持所有文化成長要經過一定相同的階段,但是主張各種文化的技藝的發展,在整個文化發展的趨勢上,有相類似之處。(p.18

 

()傳播論 (p.19-24)

1.傳播論認為:

(1)傳播論認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類似,主要是由傳播而來。(p.19

(2)傳播的3個類型及其內涵與舉例:文化的傳播採借新觀念的導入(p.19)

I.文化的傳播:又稱「基本傳播」或「文化散佈」。由具有該文化的民族遷移而導入。如中國漢人文化之導入新加坡。

II.採借:又稱「次級傳播」,如馬的文化在北美印地安人中傳播。

III.新觀念的導入:又稱「刺激傳播」,由新觀念的刺激,而在新的地區產生類似的文化

(3)美國的歷史傳播派中談到

I.美國傳播論派的人類學者,他們都有一共同的特性,都認為人類學的工作一定要作徹底的田野工作(p.22)

II.所謂「年區方法」是認為:文化特質自起源點作同心圓型態向周圍傳播,藉著文化特質的地區分佈,則文化特質的起源地點比較年代就可建立,同時認為如果許多文化特質的歷史能建立起來,而這些特質疊積起來,則一個特殊的文化的歷史就可以建立了。(p.23

 

()功能學派 (p.24-27)

1.功能學派強烈攻擊傳播論,沒有確切的證據,而重建文化的歷史是不科學的。(p.25-27)分為三個次派:

(1)社會派:研究對象以社會為主體,強調社群或社會行為的重要,而忽視文化的概念。對社會來說,一個人的死亡是損失了一個團體的成員,團體組成的一部份,造成部分社會結合的破壞,正常的社會生活受到解組,而社會均衡也受到擾亂。

現代社會人類學最初是從功能學派中發展出的,重點在於社會組織和社會功能。(強調人的互動)

 

(2)文化派:著重文化傳統,主張每一個個別的文化自成一體或均衡發展,在文化中,每一個文化特質相互依賴、交互關連使社會像機器一樣運轉。

 

(3)形貌論:屬於詩人人類學。主張文化是由許多特質構成,可以反映出整個文化的特性,所有的特質在一起運作,而產生某一型的文化,同時也形成一個共同的人格型態。

不但重視文化的有機統合,同時也擴張了人類學的研究範疇--將心理學納入。

 

()現代人類學的發展。(p.27-28)

1.目前人類學的發展,是一種折衷的學科,選擇各個學派最有貢獻的思想,將其結合在一起,對人與文化作完整徹底的研究。(p.27

2.現代民族學的研究,是功能的、歷史的、傳播的、心理的和比較的。(p.27

3.人類學家為了更深刻地了解人類文化的各種層面,與專門研究各層面的學科結合,成為科技整合的學門。如人類學與音樂結合為民族音樂學,人類學與心理學結合為心理人類學現代人類學對結合其他科學和人之學科的努力成就,目的在更深一層的探討人類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層面。(p.28)

~~~~~~~~~~~~~~~~~~~~~~~~~~~~~~~~~~~~~~~~~~~~~~~~

2 家庭人類學 (p.34-44)

一、家庭人類學的意義 (p.37-38)

1.家庭人類學:是研究人類家庭及其所創造的文化。包括遠古人類的家庭及現代人類的家庭;所研究的家庭文化,包括遠古家庭與現代家庭的文化,也包括自己家庭及他族家庭文化。(p.37)

2.家庭人類學的研究從遠古到現代,人類家庭的起源、發展、進化與變遷的生物性過程。(p.37)

3.本質上家庭人類學是文化人類學的一支,探討各民族在不同時空下的家庭生活,並強調各民族間的相互比較歷史關聯(p.38)

 

()研究家庭人類學的目的 (p.38)

1.探究人類家庭的本來面貌:了解人類家庭的本來面目

2.發現人類家庭所蘊藏的原理:例如家庭的物質生活、社會生活、宗教生活、藝術生活的起源與演進。同時了解不同時空、不同社群、家庭生活型式的異同及其緣由,以協助於消除偏見與隔閡,減少衝突與摩擦,提供借鏡之典範。

 

二、研究範圍及本土領域的建構 (p.39-42)

()家庭人類學的研究範圍 (p.39-40)

1.家庭人類學的研究範圍主要有:物質文明社會生活信仰活動藝術生活等四個層面。(p.39-40

(1)人類家庭生活的物質層面:從食、衣、住、行等基本生理需求的滿足,以維繫生命。然而滿足基本需求之首要條件為家庭經濟,包括生產與分工、交換與分配及消費與市場。(p.39-P40

所以家庭人類學的研究範圍,首先探討的是與人類家庭生活有關的物質層面,包括民生首要之日常飲食、服飾、住宅及維繫家庭生活的經濟環境等四個面向。

 

(2)人類家庭生活的社會層面:從家庭結構、婚姻禮俗與制度、生命禮俗等三方面來瞭解人類家庭如何經由所表現之社會行為,闡明其間的相互關係,建構各種風俗習慣以調整並規範其社會生活。(p.39

 

(3)人類家庭生活的宗教信仰層面 p.40

I.能幫助回答一些現存問題

II.有助於維持一族群的道德與社會秩序

III.強化人類面對死亡疾病天災人禍等悲劇與危機之際的勇氣與安全感

IV.與社會組織特別是社會中最基層組織的家庭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V.從家庭中家人崇奉的信仰,了解不同時空的家庭在適應生態環境的心理狀態

 

(4)人類家庭生活的藝術生活層面:研究人類藝術生活與家庭生活的關係。藝術與社會文化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本土領域的建構 (p.41-42)

1.本土家庭人類學領域,自然建構在人類學研究基礎上。(p.41)

2.1980以後,受歐美及日本影響,將人類學屬性由社會科學定位為人文學,不強調其科學性。

3.人類學門在國內分為:文化人類學、考古學、體質人類學、語言人類學四類(但以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發展為重)

~~~~~~~~~~~~~~~~~~~~~~~~~~~~~~~~~~~~~~~

3 飲食生活 (p.46-88)

1.「風」係指由自然條件促成的習尚;「俗」是由社會環境釀成的習尚。「風俗」是一個社群在飲食、服飾、居住、人際交往等方面最具該社群特徵的表現型態。「民俗」是一種鄉土的、地方的、共同的行為。(p.49)

 

一、臺灣的日常飲食 (p.49-61)

()閩客族 (p.49-56)

1.主食:民間主食為,昔日在山區、落後地區則以甘藷、雜糧為主食。現代人為了健康,常在米飯中加入五穀雜糧。

(1)閩客族的民間主食最重要的是。(p.49

2.佐食:吃飯配菜,不是吃菜配飯。菜餚用來增加佐餐的美味。包括:蔬菜類、魚肉豆蛋奶、水果類、油脂類

3.飲料:水流入口為飲,可飲之物稱為飲料

4.嗜好品:包括,酒類、香菸、檳榔

(1)閩客族的嗜好品,其中香菸不僅是個人嗜好品,並具社交性(p.54)

5.台灣傳統名產美食:包括,糕餅類、水果類、水產海鮮類、蛋肉品類、米食五穀雜糧類、其他農產類

6.米食與麵食之分類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按形態分:飯、粥、糕、餅、團、粉、條、包、餃、羹、凍等

(2)按做法分:蒸、煮、炒、炸、烙、烤、煎

(3)按地區分:廣式、蘇式、京式

(4)按口味分:南味/北味、甜/鹹、清淡/油膩、葷/

 

(二)原住民 (p.56-61)

原住民主食包括:小米、蕃薯、芋頭等。其中小米最重要,被視為神聖的食物。(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泰雅族:較接近平地者,主要以陸稻為主食;住在深山者,則以小米、玉米或蕃薯為主食;使用米或小米加入酵母釀造成酒;原為兩餐制,逐漸變為三餐制。

2.賽夏族:以蕃薯、米、粟、黍為主食。蔬菜用水煮加鹽薑及辣椒。會模仿漢人釀製燒酒,兩餐制。

3.布農族:米、粟、稗、玉米、蕃薯、芋頭為主食。男女皆喜嚼煙草,飲料為小米酒(祭祀、慶典才釀造)。兩餐或三餐制。

4.鄒族的佐食,因迷信所以不吃熊肉與豹肉雞肉與魚肉也不能在屋內吃(p.58)

5.排灣族:以芋頭為主,稻、粟、蕃薯為輔。佐食方面特別喜歡鹽漬飛魚或烏魚。喜吃檳榔原為染齒用,後成習慣會上癮。原為兩餐制,逐漸變為三餐制。

6.阿美族:主食為蕃薯、米、栗三種。花蓮的阿美族既靠山又靠海,故其佐食非常豐富而多樣,亦使其族人的體型與體能較其他原住民優越。

  阿美族的傳統食物烹調法:水煮、火烤。(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7.雅美族:主食為水芋、芋頭、蕃薯、小米,完全不吃米。不懂釀酒及栽種煙草。

(1)蘭嶼雅美族之飲食分類:(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I.男人魚:一般的魚

II.女人魚:骨頭多

III.老人魚:有腥味、魚大、肉多

IV.肉放圓盤,魚放長盤(盤中的洞是放魚眼用)

 

二、其他族群的飲食 (p.62-68)

1.彝族人的最愛是嫩玉米餅,喜愛喝酒並認為「無酒不成敬意」。(p.65)

2.糌粑是:藏族人的傳統主食。(p.65)

 

三、節慶食物 (p.68-76)

1.節慶食物主要特徵:具有歷史性民族共同性節令性多樣性及傳說性等(p.68

2.臺灣人的節慶飲食 (p.68-71)

(1)春節:發糕、年糕、長年菜、餃子

(2)元宵:湯圓

(3)端午節:品嘗粽子及喝雄黃酒

(4)傳統食品分為「生命旋律者」、「生活旋律者」。(p.71

3.祭拜用食品 (p.75-76)

(1)供奉祭祀的食品,因儀式之不同而有吉兇、聖俗之分。(p.75)

(2)祭祀中「」被認為是關係的疏遠,即陌生、生疏、遙不可及不能或不願親近。「生」而「全」的牲品,係吉禮中的「犧牲」,用以祭祀至高至尊,如拜天公。(p.76)

(3)祭祀位階較低的孤魂野鬼,宜採用「生」與「部分」組合的牲品。(p.76)

(4)中國人的節慶食物具有哪些特點? (p.76)

I.所有節慶食物都是使用於祭典的,供神饌的,有別於平日的飲食。

II.所有的節慶食物都有神話附麗,用以解釋其「非常性」。

III.節慶食物的生與熟、冷與熱,均與祭祀的對象、祭典的性質有關。

IV.節慶食物的名字象徵,是作為名俗中的一構成體,經由「服食」的接觸後具有象徵的功能。

V.節慶食物受於自然與環境而有其地域性。

4.節慶飲食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江蘇民謠中:

22撐腰糕:表示此時節民間要開始工作,吃了糕可保身體健康。

33眼亮糕:此時節為清明左右,吃的糕與清明有關。

(2)臘肉:把肉烘乾,可保持長久。

5.其他食物:如荔枝,代表聰明伶俐。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四、飲食習慣與禁忌 (p.77-85)

()飲食習俗  (p.77-79)

1.台灣民間習俗中,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與地基主,稱為:做牙(P.77)

2.台灣的傳統莚席俗稱「辦桌」。(P.79)

3.菜非一道一道輪流上桌稱「細桌」;12道菜一起擺在桌上稱「粗桌」;吃「粗桌」時,忌中途將空碗盤收走,以免誤為有「趕客」之嫌。(P.79)

4.我國之婚宴習俗中忌用鴨,以免新郎有牢獄之災(P.79)

 

()食物分類與傳統飲食觀 (p.80-82)

1.食物具有預防疾病與治療疾病的功能,主要繫於「冷、熱平衡」的原則。(p.80)

2.賈銘在「飲食須知」中,談到以味、性、毒三標準來分析食物的性質,其中:(p.80)

(1)「毒」方面,可分為小毒、微毒及有毒三類。(p.80)

(2)「味」方面,中國人飲食崇尚的是:甘味(p.80)

(3)「性」方面,以冷、熱為核心,崇尚「平」與「溫」,即所謂「中性」。(p.80)

(4)所謂有毒,指食物吃進體內會產生,如:發癢等變化。小毒:輕微副作用。大毒:則須小心劑量。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I.飲食亦運用陰陽學說的觀念;飲為陽食為陰主食為陽副食為陰熱性為陽涼性為陰(p.82)

II.民間對飲食冷熱觀念主要來自陰陽相生相剋的哲學(p.82)

III.冷病的症狀是虛弱、蒼白、疲倦等,可藉熱食來補身。(p.82)

IV.熱病的症狀是便秘、發炎、紅腫、發燒、乾渴、興奮等,可藉冷食來退火。(p.82)

3.飲食保健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春天:用平補(如:蓮藕、蘆筍)

(2)夏天:代謝快,宜趨暑清熱(如:香瓜、哈密瓜)

(3)秋天:用平補(如:蓮藕、蘆筍)

(4)冬天:寒冷、宜熱補(如:肉桂)

 

()傳統飲食禁忌 p.82-85

1.禁忌是一種民間信仰,每一民族由於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累積與對未知事物的敬畏,而產生各種禁忌。禁忌像無形的法律與規範,約束著人們的生活(p.82-83)

2.飲食禁忌的類型:食物相剋、不宜人的食物、飲食行為的禁忌、禁食豬肉之謎。(p.83-85

3.禁忌的功能就在於將聖潔的與不聖潔嚴格分開(p.85)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et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