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1.100(上)婚姻與家人關係期末(第6章第2節至第12章)~小花整理版~如下列所示~~然除了下列資料外~請大家也要搭配歷年"考古題"進行練習喔~

2.整理內容有咖啡色標示且寫有"問答"的意思是指過去考過"問答"的題目~如再加"問答漂亮"則表示:我的天呀!該題問答出現過好幾次~~所以得特別~特別留意~~若寫"可能是問答or 可考問答的好梗"則表示~我覺得這題也可稱上是考問答的好梗~

~上菜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章 家庭建立期
第2節    建立期夫妻關係的重要課題
一、兩性對婚姻感受的差異
1. 兩性對婚姻感受的差異:夫妻對婚姻的需要及表達的不同所造成(妻認為表達自我感受與想法是婚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夫認為控制自己不悅情緒即是一種表達感情的方式)(p.136)。
2. 表達愛與親密的方式:夫藉由性行為及實際協助妻子的行為表示;妻藉由情感的表達及家事(p.137)。
二、性的關係
1. 夫妻性關係的趨勢
◎ 傳統強調以男性為主及傳宗接代的觀念,已被應從平等角度同時考慮夫妻雙方的差異及互動的情形所改變(p.138)。
2. 性關係與夫妻婚姻滿意度
◎ 要有正確的性知識與性態度、相互尊重彼此體諒才是使夫妻性生活更美滿的不可或缺要件(p.139)。
3. 性關係的迷思:
(1) 性是不需學習,結婚後自然就會的。
(2) 性行為的頻率象徵著夫妻關係的協調與幸福。
(3) 性關係不協調是導致外遇等負面婚姻品質之主因。
(4) 性關係是夫妻親密關係最重要的一部分。
(5) 婚姻中完美的性行為是浪漫、刺激、並達到高潮(p.139-p.140)。
三、家務分工的分配
1. 兩性的差異:
◎ 女性家事時間明顯下降趨勢,不是因為男性的參與而減少女性的家事量,而是由於女性外出就業比率的提升,使得參與家事時間明顯的下降。不論女性是否就業,參與家事女明顯高於男(p.140-p.141)。
2. 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不同:
在家事時間的安排上沒有多大差異,最大的差別在休閒活動方面,職業婦女較少(p.142-p.143)。
3. 家務工作的公平:
解釋影響家事公平感受的原因:
(1) 結果價值:不只是傳統家事分工研究中所強調的家事時間和內容,還包括了對家事的看法及觀點。其重點往往不在於做多少的家事,而是夫妻互動關係中的期望與價值觀。
(2) 比較參考點:可了解人們所希望得到的是什麼。兩性基本的比較標準是不同的(如:女性通常只和女性比<和自己的母親比>;男性通常只和男性比<和自己的父親或祖父比>)。
(3) 合理化:社會對於兩性分工不公平的事實給予相當的合理化,使女性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接受此觀點而不會感到不公平。
(4) 中國人特有的家庭觀:中國人強調家族與社會利益而不強調個人。
(5) 家事上的支持:丈夫對妻子家事上的支持對妻子家事公平觀的影響是相當大的。
(6) 夫妻分工的情形:亦影響到家庭公平觀的看法(p.143-p.145問答不錯的梗)。
4. 婚姻的溝通
(1) 溝通的過程包括:表達者、訊息、傳達方式、接收者;訊息接收者如何將訊息解碼,正確的闡釋表達的訊息是溝通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p.146)。
(2) 溝通是雙向的互動過程溝通是雙向的互動過程(p.147)。
(3) 「有效的溝通方式」強調的是能有意義並且積極的達成夫妻互動的需求,並能有效的解決問題(p.147)。
(4) 一個有效的溝通應具備的要件有:自我認識(包括自我評量)、積極性的傾聽、同理心(解決婚姻問題最重要的因素)及相互尊重(p.147-p.149 考問答不錯的選擇)。

第3 節    成功的婚姻
1. 婚姻的穩定:強調的是婚姻關係的穩定性,不論夫妻關係良好或不佳(維繫著婚姻的關係)(p.149)。
2. 婚姻的品質:重視的是程度上的問題,指的是某一特定時間中婚姻關係,到達怎麼樣「好」的程度(p.149)。
3. 婚姻的成功:在某一時間所發生的婚關係狀況,一個婚姻若能同時使夫妻雙方都感到滿意即是一個成功的婚姻(p.149)。
4. 影響婚姻成功的6因素:(1)年齡的差距(成長時代的差異及觀念的不同)、(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與價值觀有密切的相關)、(3)結婚年齡(與個人人格成熟度有關;當結婚年齡過大亦可能產生如:調適能力及觀念改變較不容易及生育子女的年齡過大,也會有許多生產危機等負面的影響)、(4)親友對婚姻的支持、(5)結婚時間的長短(夫妻在長時間的相處更能了解對方的期望與看法,並在互動過程中協調出一種較適合於彼此的模式)、(6)相似性的條件(包括:社會階層、種族、宗教、角色期望、價值觀興趣等,相似性有助於婚姻調適,減少許多衝突與摩擦)(p.151-p.152)。
5. 婚姻關係的危機:婚姻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失去對配偶的興趣、缺乏溝通、沒有相似性等當家中發現上述徵兆時,越早尋找家庭與婚姻諮商人員的協助,越能克服這些問題,以化解婚的危機,使夫妻關係重回成功之路(p.1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章 家庭擴展期
第一節 為人父母轉變階段
1. 選擇為人父母(代價):(1)金錢:養育、求學;(2)居住環境:住家空間及學區等的考量;(3)夫妻情感:焦點在孩子身上,夫妻間的關注等相對減少;(4)母親健康(p.162-p.163)。
2. 子女的好處:(1)親密度:開心果、緩衝劑;(2)安全感:增加,尤對老年期;(3)新的生活目標與重心:成長喜悅;(4)家庭地位:母親地位的改變(母因子貴)(P.163-p.164)。
3. 延後為人父母原因:1.女性教育程度提高;2.追求自我事業的發展;3.經濟的壓力;4.單身生活的吸引力(P.165-P.166問答,太漂亮的一題)。
4. 不為人父母原因:
(1) 自願性:(1)有經濟壓力或負擔;(2)為達成自我成就及發展;(3)強調夫妻關係。
(2) 非自願性:多半因身體或壓力等因素造成無法受孕的情形(p.166)。
5. 為人父母轉變階段的重要發展任務:
(1) 家務分工的重新調整:包括懷孕期、子女出生後;表達一種對家人的愛。
(2) 子女教養態度的協調:應對子女教養方式、期望及看法相互溝通。
(3) 新的父母角色學習與適應:學習當父母的知識及技巧。
(4) 工作與家庭的重新調整:調整工作與家庭之間衝突的壓力,減少工作外額外事情、爭取家人相處時間、利用機會互相分享經驗 、表達對配偶的關懷及愛(p.168-p.p.173 問答 漂亮)。
第二節 子女養育階段
1. 影響家庭的因素:(1)經濟因素:家中人口增加開銷增加;(2)夫妻角色的分工:夫-工作導向;妻-家庭取向(分工傾向傳統);(3)夫妻單獨相處減少:轉變為以親子為主;(4)子女教養問題:夫妻因子女養育上意見不合可能產生衝突;(5)外出工作情形:工作時間過長、壓力太大、丈夫失去工作等均會影響夫妻關係品質(p.174-P.178)。
2. 子女養育觀念的錯誤想法:(1)養育子女永遠是有趣及愉快的;(2)好的父母就有好的子女;(3)愛是最有效的子女教養方式;(4)孩子到了18歲就離家了;(5)子女會永遠抱持感激的心(p.178-p.180 問答)
3. 在影響親子關係因素之照顧者的特質中:(1)逃避型(A型):多半傾向表現出較多的拒絕行為,或對子女的表現較不敏感;(2)安全依附型(B型): 較為敏感,對子女反應較積極、較多接受及贊同的行為,也較配合孩子的活動,並隨時留意孩子需求;(3)抵抗型(C型):除對嬰兒較多拒絕外,也常表現出較多干涉或忽視(p.181)。
4. 手足互動關係類型:(1)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2)爭論性與反社會行為;(3)替代親職行為(p.184-p.186 問答不錯的梗)。

第三節 子女青少年期
1. 影響夫妻關係不佳的因素:(1)家庭需求仍大;(2)夫妻角色改變:丈夫投入更多時間到家庭、妻子開始追求自我(家庭之外)的成就、父母得因應子女離家前的準備;(3)親子關係的影響:同性別父母與子女關係較佳;(4)家庭分工:男性事業高峰、夫及妻工作需求大無人可分擔家務而造成夫妻衝突;(5)工作的因素:雙方忙於工作,溝通減少;(6)個人因素:對未來婚姻感到不安和擔憂(P.188-190)。
2. 影響親子關係的因素
(1) 父母親的差異:母親管教多,衝突明顯。
(2) 子女的成熟度:成熟愈早越易衝突。
(3) 子女的性別:父母對女孩的限制較多。
(4) 文化因素:西方-積極、鼓勵獨立自主;東方-保守、管教、保護。
(5) 工作態度:專注事業者鼓勵子女獨立自主,親子關係較具正面效果(P.191-p.193 問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章 家庭收縮期
第一節 子女離家期及空巢階段
1. 夫妻關係:(1)感情提升:最親密、依賴者即配偶;(2)子女離家的文化差異:東西方看法不同,西方:夫妻滿意度因子女成長並感受家庭延續而不需單負照顧子女的責任;東方:傳統家庭較不期望子女離家。(3)錯誤的中年危機:如女性因子女離家而認為家庭不再需要其付出(但並非如此,因此時期夫妻有較健康的身體、收入及較多的自由時間)(P.205-p.206)。
2. 影響空巢期手足關係原因主要有:(1)手足相處的經驗;(2)性別的差異:女>男;(3)個人狀況:包括:居住地點、婚姻狀況及有無子女等;(4)年齡的改變:20-30歲時互動最少;40歲以後會再增加(p.210-p.211)。

第二節 老年期家庭階段
1. 影響老年期夫妻關係的因素:(1)妻子的就業狀況;(2)退休後的財務狀況;(3)自我的評價;(4)情感的親密及相互依賴;(5)身體的健康;(6)休閒活動(p.213-p.215問答 漂亮)。
2. 影響老年期親子關係的因素
(1) 居住的距離:雖不是影響老年期親子關係的最主要因素,但仍有影響。
(2) 成年子女的性別:女性在家中仍是主要照顧者。
(3) 成年子女的年齡:通常與年輕子女互動較親密。
(4) 孫子女的出生:感受到生命的延續、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間的關係會因孫子女誕生而更為親密。
(5) 家庭的大小:
◎「數目限制論」:強調家庭資源有限,採用規範性教導方式子女人數愈多,親子關係將愈不好。
◎「競爭忠誠論 」:認為子女的養育將與個人的工作、朋友的互動、甚至夫妻關係相互競爭,子女數愈多時,競爭力愈高,父母照顧的時間也愈長,而親子關係愈佳。
◎女性主義:認為大家庭中較易產生共同工作及遊戲活動傾向,子女數愈多,親子互動愈佳(P.217-P.218 問答。漂亮)。
3. 老年期親子相互的協助 包括精神上的支持、財務的協助、生活上的幫忙(p.219)。
4. 祖父母的類型:(1)正規型:放任方式,將父母職權留給子女;(2)趣味尋找型:相互滿意的情感及遊戲關係;(3)父母代理型:照顧、教養;(4)家庭智慧儲藏庫型:祖父母為家中權力的中樞,擁有較多資源、技術與能力;(5)疏遠型:互動較少(如:居住相距太遠)(p220-p221)。
5. 老年人的手足關係:(1)子女發展任務的衝突;(2)手足間性別的差異;(3)價值觀及看法;(4)依戀感覺的增加;(5) 手足間一人的死亡(p.224-p.225)。

第三節 婚姻關係的結束-配偶的死亡
1. 配偶死亡後角色的轉變:(1)夫妻角色的認定:如:妻子角色失去,造成自我認定迷失、自信心下降;另有人認為婚姻關係是不可取代,故喪偶會產生調適困難的現象;(2)社會位置的改變:認為喪偶會失去社會角色;(3)行為模式的轉變:獨自生活,資源與支持減少;(4)配偶死亡的預期:配偶非預期死亡在面對角色轉變時的壓力較大;(5)新角色準備的認知:社會對此角色的準則及規範並不清楚(p.226-p.227)。
2. 喪偶的影響:(1)悲傷持續:一般為12至18個月(但也有人維持很久);(2)死亡率:兩年內,尤以6個月內最高,男>女;(3)生活滿意度:整體滿意度低,但女性較佳;(4)心理健康:因失去有價值角色、主要支持系統及自我評價較傾向負面故心理較易呈現不穩定的狀態;(5)知覺身體健康:容易主觀認為身體變差;(6)寂寞感:生活中最突顯的問題,故多參與社會活動、建立良好的社會互動是重要的(p.230-p.2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章 單親家庭
第一節 單親家庭的定義與形成原因
1. 單親家庭的定義(p.242)
2. 單親家庭的形成原因:(1)喪偶;(2)離婚包括:協議離婚(兩願離婚)及判決離婚;(3)分居:包括(I)夫妻雙方基於某些理由,暫時無法居住在一起、(II)夫妻雙方經常意見不合,而刻意分居兩處;(4)遺棄: 包括:惡意離棄、行蹤不明;(5)未婚生子:包括:不婚單親媽媽、未婚單親媽媽;(6)單身領養(P.242-P.243問答 漂亮)

第二節 單親對家庭的衝擊
1. 單親對家庭的衝擊:
(1) 經濟情況:單親家庭平均收入<雙親家庭,尤以單親母親經濟問題較為嚴重;
(2) 身心適應:單親家長與兒童常會為情緒所苦帶來許多身心適應的問題;
(3) 角色負荷加重:(I)責任負荷過重:教育子女或家庭決策責任一肩挑;(II)職務負荷過重:包括:)生計壓力與子女教養壓力;(III)情緒負荷過重:因單親家長對角色不熟悉、職務過多而時間不夠分配所致。
(4) 子女教養:(I)賺錢養家與照顧子女的兩難;(II)矛盾心結:因需照顧子女兒而限制自己,是一種長期的負擔、擔心子女不在身邊受到傷害或學壞,懷愧疚、補償的心理(P.243-P.248問答)。

第三節 單親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1. 單親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1) 學業表現方面:情緒和行為影響學業;
(2) 人格發展方面:(I)自我概念低;(II)性別角色:認知失調或對異性過高或過低的評價;
(3) 社會適應方面:社會性較缺乏、藉由偏差行為訴說內在的不滿與恐懼;
(4) 心理特徵與困擾方面:(I)個人缺乏安全感;(II)對人不信任且不易開放自己;(III)有時會存有破壞與報復心態;(IV)性格表現極易趨向極端 (p.248-p.251問答)。

第四節 單親家庭的親子關係
1. 單親家庭中的親子關係類型
(1) 同儕關係的親子關係
(2) 情緒緊密結合的親子關係
(3) 世代聯盟的親子關係
(4) 代罪羔羊式的親子關係類型:過度苛責型、過度保護溺愛型(p253-p254)。
2. 非監護家長與單親子女關係:
(1) 單親兒童與非監護家長維持可預測及持續性探訪,是促進兒童調適良好的重要因素。
(2) 以友伴角色取代監督管教角色 。
(3) 單親家庭之監護與非監護人間的關係轉換,若未能在財產分配 、子女探望 、教養方面達成協議,則家長間衝突關係,勢必帶給子女生活調適上的困擾,並造成終身遺憾與不良影響(p.2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章 再婚與繼親家庭
第一節 再婚
1. 影響再婚的社會因素:
(1) 年齡:再婚率乃年輕>年長;高齡者再婚已逐被現代人所接受;
(2) 性別:男性(經濟及子女監護等都有優勢)>女性(經濟自主前次不愉快經驗降低再婚意願);
(3) 社會階層:男性社會階層越高,可能性越高。女性相反;
(4) 工作狀況與職業:管理階層再婚率高,女性再婚動機:為了養家或擺脫不滿的工作狀況;
(5) 子女:子女是再婚與否重要因素(是否被接納、經濟等考量)(P.261-p.263問答)。
2. 再婚的意涵:(1)情感層面的再婚;(2)心靈層面的再婚;(3)社區(社交生活)層面的再婚;(4)雙親角色層面的再婚;(5)經濟層面的再婚;(6)法律層面的再婚(p.263-P.265問答)。
3. 再婚中的社會條件交換:
(1) 男女兩性均會將「作伴」放在極重要的考量標準上 。
(2) 當再度面臨婚姻對象選擇時,傳統社會條件交換的觀念,又會再度成為選擇的重要依據。
◎ 即:在選擇再婚對象時,通常彼此的互補性、互助性會優先考慮 。
◎ 女性再婚,希望得到經濟的支援與安全的保障;男性的需求,基於獲取賢內助,以協助處理養育子女等考量 。
(3) 以傳統社會條件交換論來看再婚中的女性,再婚對經濟條件較差的婦女,無疑是受到社會的3重剝削:
◎ 由於傳統上有夫大妻小的年齡觀念,因此使得女性再婚對象的可選擇範圍減少許多。
◎ 在既有父權的社會體制下,男女兩性存有同工不同酬等問題,阻礙女性獲取較優渥經濟的不平等社會限制,使得女性在經濟上趨於劣勢。
◎ 由於多數婦女會有養育子女的經濟問題,所以當面臨再婚時,必須放棄個人的偏好與部分社會條件,並將經濟支援與安全保障,視為選擇再婚對象的重要依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節 繼親家庭的特質
1. 繼親家庭的定義:父母雙方中至少一方曾經結過婚,並帶來前次婚姻所生子女,而所組成的家庭稱之,或稱「重組家庭」、「重建家庭」、「混合家庭」、「雙核心家庭」(p267-p268)。
2. 繼親家庭的7點共同特質(p.268-p.272 問答)。
3. 繼親家庭需經歷一段調適期:
(1) 階段1:【幻想】大人幻想,此次婚姻會比上次好,孩子會幻想親生父母的破鏡重圓,將繼親家庭視為暫時性的 。
(2) 階段2:【現實】此階段繼父(母)發現繼子女親生父(母)或多或少干擾自己新家庭,或發現自己是一個「外人」而引起忌妒、憤怒、困惑的情緒反應。
(3) 階段3:【進入行動】「溝通」是此階段重新建立與發展親密關係關鍵過程。
(4) 階段4:【加強夫妻、親子和手足關係】親生父(母)對繼親子女影響力逐漸退去,代之而起是繼父(母)與繼子女間關係強化(P.268-P.272問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節 繼親家庭中的夫妻關係與繼手足關係
1. 繼親家庭中的夫妻關係之婚姻穩定性
(1) 再婚的穩定性會呈現低於第一次婚姻的現況。
(2) 再婚成功與否,受到雙方或一方是否曾有過婚姻經驗的影響。
(3) 雙重再婚比僅有一方離過婚者,有較高的離婚率。
(4) 有無前次婚姻子女同住,亦會影響婚姻穩定性及夫妻關係的品質。
◎ 原因:(1)子女限制夫妻間的隱私與親密關係;(2)子女的實際行為引起家庭衝突;(3)需承受教養子女的無形壓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節 繼親家庭中的親子關係
1. 繼親角色的困境:
(1) 迷思與刻板印象:(I)當作核心家庭的重組;(II) 繼親家庭能給予孩子立即的愛或適應
(2) 家庭疆界無法劃分與繼親角色不易確立。
(3) 繼子女的敵意與分歧的忠心
(4) 繼父母的偏心與容忍
(5) 資產、金錢與服務上的緊張(P.277-P.279)
2. 親子關係的特質,分為:(1)生母-繼父家庭;(2)生父-繼母家庭;(3)繼父-繼母家庭(P.27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1章 其他類型家庭
第一節 同居家庭
1. 形成同居家庭的社會因素:1.性規範的鬆動;2.離婚率高漲與缺乏對婚姻生活的信心;3.受教育年數增長與向後順延的婚齡;4.經濟水準的提高;5.避孕方法及人工流產普遍;6.多元觀念的開放與影響(P.289-P.290問答)。
2. 同居:指男女朋友居住在一起,但雙方並未結婚,是一種「沒有婚約的婚姻」(P.290)。
3. 同居動機型態:
(1) 缺乏安全感:(I)一種解決空虛心靈寂寞感,積極尋求情感上能安慰、鼓勵自己的異性夥伴;(II)有別於「約會遊戲的膚淺 」,積極尋求與他人共同建立有意義生活的另類家庭型態;
(2) 尋求解放:(I)尋求自主獨立;(II)避免責任;
(3) 生活便利: 基於經濟或彼此互惠的考量而就近彼此照顧;
(4) 試婚:(I)未能確知未來婚姻生活是否真正適合自己;(II) 未能確知對方是否真正適合成為自己結婚對象(p.290-p.292問答 漂亮)。
4. 同居家庭的特質(P.292-P.294)。

第二節 隔代家庭
1. 「隔代家庭」:指孫子女因故無法與父母親同住,而只與祖父母同住;且祖父母代理父母親角色,對孫子負起所有養育管教職責的家庭,又稱「祖孫家庭」。
2. 影響祖孫關係的因素 (一) 祖父母的年齡與健康狀況 (二) 祖父母的性別(三)父母親的中介影響影響因素(P.300-P302)。
3. 隔代家庭的困境與因應:
(1) 隔代家庭依相處時間及監護權來界定為:(1)監護型  (2)居住型  (3)日間照顧型等3種.
(2) 對孫子女父母重回家庭的心理掙扎
a. 監護型隔代家庭:背景:祖父母對孫子女監護權通常是來自法院公開判決,並將監護權從父母轉移到祖父母身上。
◎ 特徵:祖父母擁有監護權,不僅要負起全權的養育責任,也是孫子女的決策者。
◎ 困境:祖父母無法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便很容易將情緒轉移到孫子女身上。
◎ 「監護型」的祖父母常面臨:一方面希望孫子女的父母能出現在孫子女的生活中,也擔心一旦孫子女的父母親回來,祖孫間已建立依附關係會發生變化。
b. 居住型隔代家庭
◎ 背景:通常來自父親有問題的家庭(祖父母希望能在財政方面給予孫子女的父母幫忙)、或孫子女的母親有全職的工作、或孫子女的母親是未婚媽媽、或孫子女的母親有情緒困擾問題等。
◎ 特徵:孫子女與祖父母住在一起,但無合法監護權 。
◎ 困境:若孫子女是遭父母遺棄,一旦孫子女的父母親回來後,會對孫子女有不良的影響;若是長期委託祖父母照顧,可能會擔心在管教上,需與父母親的管教方式有其一致性(P302-P304)。

第三節 同性戀家庭
1. 同志戀者婚姻壓力來源與4個因素有關:(1)現身與告白時間;(2)父母的接受程度;(3)家人關係的親疏遠近;(4)親朋好友或家族網絡的緊密程度(P.307)
2. 同志伴侶家庭的壓力與困境:(1)社會大眾的歧視;(2)家人的不諒解與不支持;(3)缺少法律的保障;(4)婚後的生活適應(P.313-P3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章 婚姻與家庭的危機與展望
第一節 家庭暴力
1. 家庭暴力的定義:發生在家庭成員間的暴力行為,造成其中一方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
2. 家庭暴力防治法對家庭暴力的定義:謂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
3. 家庭暴力罪者:謂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
4. 婚姻暴力形式:(1)身體毆打;(2)性暴力;(3)破壞東西或寵物虐待;(4)精神虐待;(5)情緒虐待(P.325-p.326 問答)
5. 兒童與青少年虐待之定義:父母或親友對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施加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性虐待、疏於處置、惡待等,致使兒童、青少年的健康與福利遭受損害或威脅(P.327)。
6. 兒童與青少年虐待形式:(1)身體虐待;(2)精神虐待;(3)性虐待及亂倫;(4)疏忽(P.327 問答)。

第二節 外遇
1. 評估外遇的標準包括6項:(1)時間長短;(2)感情投入的程度;(3)性交與否;(4)秘密與否;(5)單方或雙方外遇;(6)同性或異性(P.329)。
2. 外遇的原因:(1)尋找快樂;(2)尋求多樣化性經驗;(3)尋求感情滿足;(4)渴望浪漫的羅曼史;(5)好奇;(6)友誼;(7)反叛;(8)報復;(9)配偶的鼓勵(P.330)。

第三節 離婚
離婚的方式,包括:兩願離婚、裁判離婚(P.332-P334)。
離婚的層面:(1)情感上的離婚;(2)法律上的離婚;(3)經濟上的離婚;(4)親職身分的離婚;(5)社交的離婚;(6)精神上的離婚(P.335)。
離婚對子女的衝擊與適應:(1)發展層面的影響;(2)經濟層面的影響(P.336-P337)。
離婚對配偶的衝擊與適應:(1)健康問題;(2)孤單;(3)社交與性方面的再適應(P337)。

第四節 邁向健康的婚姻與家人關係-學習型家庭的建立
1. 學習型家庭的意義:是一種家人共學的家庭型態,除了個人的自我學習外,全家人也共同學習,使家人有機會透過共同學習,強化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增加家人的對話與分享,朝向健康家庭邁進(P.344)。
2. 學習型家庭的特徵:(1)家庭成員對學習、成長有期待,對彼此學習活動相互支持 。(2) 家人立於對等的對話關係,進行有效溝通。(3)有基本數量的共享時間,共同休閒或學習。(4)著重非正式學習,學習經驗是自主、自由、愉快的(P.344 可考問答的好梗)。
3. 21世紀的婚姻與家庭較不固著在所謂的「健全」、「完整」的家庭概念,而是以「健康」家庭的概念來看婚姻與家庭,「健康」家庭並不代表婚姻與家庭完全沒有問題,而是有問題能全家人同心協力去面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et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