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各位好

我是小花老師


104(上)家庭危機與管理 ch6-ch10上課講義 小花苦力版~如下列所示~若有誤植請通知小花~


上菜囉

~~~~~~~~~~~~~~~~~~~~~~~~~~~~~~~~~~~~~

104(上)家庭危機與管理 ch6-ch10上課講義 小花苦力版

第六章   家庭中的非預期危機--家人互動

第一節  婚姻解組

1.影響結婚的因素:1)目前是否有適婚對象;2)是否已具備結婚的能力;3)所交往的對象是否有結婚的意願。(p.155)

2.受到男女人口結構不均、結婚能力優劣、以及結婚欲望下降的結婚因素影響,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p.155)

一、離婚現況

1.造成夫妻離婚原因為:不明確與不清楚離婚原因>管教小孩的方式不同>夫妻理財衝突>其他原因(意見不合、觀念差異、家事分工不均、工作問題與人際關係不良等)。(p.156)

2.根據內政部主計處(2008):單親家庭中以離婚者最多。(p.156)

3.當女性的經濟獨立後,面對不快樂的婚姻時,比較可能選擇結束婚姻。(p.157)

 

二、單親家庭現況:美國、台灣等社會大眾對於離婚的女性,尤有年幼子女的婦女較嚴苛。(p.158)

 

三、單親家庭的困境與調適

1.單親家庭:舉凡父母親離婚、分居、喪偶、收養之父(母)、或父親(母親)離家出走,而由另一方配偶照顧其子女的家庭結構通稱之。(p.158)

2.Amato 與Keith(1991):離婚對子女幸福的影響:1)子女乏人照顧;2)單親家庭經濟失利;3)家庭衝突易顯。(p.159)

3.單親家庭類型中,大都以隔代教養為主。(p.160)

 

第二節  家庭暴力

1.家庭暴力所帶來的傷害比天災還嚴重,因它所要耗費的社會成本資源非常多。(p.163)

2.家庭暴力分為二種形式:(p.163)

(1)主動暴力:加害人直接將憤怒發洩在被害人的家人身上,致使被害者身體和心理方面都受到傷害。

(2)被動暴力:家人故意的疏忽照顧所造成受害者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

3.家庭暴力定義(內政部):「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

 

一、家庭暴力的原因: (p.164-166)  熱點

(一)性別

1.通常比率上:女性>男性。

2.母親比父親較容易對子孩有暴力行為。(因為妻子被丈夫受到暴力對待,所以將受害情結移轉至自己的孩子身上)。

3.手足之間的暴力,通常以男性發生的機率較多。

(二)社會結構--社會大眾對於社會階級與家庭暴力存著一些迷思:

1.家庭暴力只存在社經地位較低的家庭裡。事實上,家庭暴力卻普遍發生在中等或上等社經的家庭裡。

2.家庭暴力平均分在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事實上,美國發現家庭暴力也與種族和居住區域相關:

--西班牙裔>黑人>白人

--多半發生在都市沒有宗教信仰藍領階級、家庭成員在30 歲以下、以及父親失業的家庭裡

(三)壓力

1.研究顯示壓力與家庭暴力也有密切關係。

2.受虐婦女的創傷後壓力比較高。

3.勞工階級較白領階級會有家庭暴力(有經濟壓力、單親家庭、家中有青少年、或有性侵問題的家長,都有比較高的壓力,使家庭暴力的發生機會也比較高)。

(四)社會孤立

若一個人完全與自己的親友和鄰居隔離,不相往來,比較容易在家裡發生暴力的行為。

(五)代間傳遞

1.受虐兒童長大後,會成為加害的父母或有暴力傾向的成人

2.家庭暴力不是一個單一決定的社會事件,而是一種集合社會、心理、以及人際歷程的暴力循環。

 

三、受虐兒童 (p.167-168)

1.原因多半為:「父母親職技巧不足」、「父母失業、家庭貧窮」、「父母情緒失控」等。

2.很多的性虐待者是受害者的父母、手足、繼(養)父母、叔伯、長輩、朋友、鄰居等熟識的人

 

四、受虐老人

1.定義:刻意造成生理上的疼痛、傷害或精神方面的衰弱、痛苦、不合理的禁錮、或照顧者蓄意剝奪個人維持精神與生理健康所需的照顧。(p.169)

2.大部分受虐的老人都在平均年齡65 歲以上;老人虐待的加害者,都是同住的親人,可能配偶、子女、子孩、女婿或媳婦、姪兒或姪女等。(p.169)

 

五、受虐者的身心影響:情緒問題(如:憤怒、自尊心低等)、身體不適(如:疲倦、失眠或睡眠過多等)、兒童身心影響(如:自尊心低、行為偏差等)。(p.170)

 

六、預防家庭暴力 (p.170-174)  熱點

(一)初級預防:根本改變

重點在於避免暴力行為的發生率,可從社會宣傳活動和相關團體宣導;搭配社會、法律和教育的改革,將家庭暴力問題減到最低。

(二)二級預防措施:預測、確認、改善

1.透過衛生與社會服務專業人員監督、立即處置、及改善家庭暴力的發生率及普及率。

2.重點在於家庭或專業工作者的觀察預測度,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不僅可預測、確認暴力行為的發生,更有效預防或改善家庭暴力的發生。

(三)三級預防:處理、治療、控制

1.通常使用在已經確認的暴力行為上。

2.目標在於減低受害者身心所受到的傷害,並避免持續發生被傷害的風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章   家庭中的非預期危機--生活事件

第一節  經濟危機

一、貧窮

1.貧窮在目前的社會救助中被定義為「低收入戶」。

2.低收入戶:指家庭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後,每人每月在最低生活費以下,且家庭財產低於一定金額者。

3.貧戶大都與家中人口結構有關。以往調查中,發現女性戶長(常發生在離婚後)、老人、女性單親及老人單人戶所組成的家庭較為貧窮。(p.186)

 

二、失業的經濟危機 (p.187-189)

1.失業對於個人和家庭的影響,一部分決定失業多久,一部分決定於工作的特性(正式工作或臨時打工)及家庭總收入

2.失業對於年輕夫妻和單親母親,尤其是家中有幼童或嬰兒的父母影響最大。

 

三、經濟危機對於家庭的影響 (p.189)

1.經濟壓力過大,會使人產生憂鬱、緊張、心理生理壓力和精神方面的疾病。

2.經濟困境也會提高男女的猝死率

3.當家庭發生經濟危機時,家人較容易出現自卑和憂鬱的情形

4.經濟困難或收入減少,會影響夫妻關係,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家人關係,增加家人衝突和敵意

 

四、經濟危機對於兒童的影響 (p.190-192)  熱點

(一)飢餓(營養不良):家庭面臨經濟危機時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對兒童來說,缺乏食物的營養,不只會妨礙他們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威脅到他們生命

(二)簡陋的居住品質:不僅會缺乏自己隱私空間影響家人健康,容易傳染疾病,亦造成家人心理與生理的壓力

(三)危險的社區鄰居:會影響到家人安全、社區安寧、也會影響小孩教育價值觀與道德感

(四)失學:對於小孩來說,失去一個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對整個國家社會而言,失去許多可培育的人才,也製造不少社會問題增加整個社會負擔和成本

(五)過分擁擠的生活環境:造成家人生活的壓力增加言語衝突的機會、影響子女在學成就等問題。

(六)負面的價值觀及成就動機:貧窮的小孩力求表現,想盡辦法要擺脫過去貧窮的陰影,會建立負面的價值觀,認為要不擇手段,達到目的才是正道。

(七)自卑:貧窮的小孩較會對自己沒自信

(八)對未來缺乏信心(悲觀):不只影響個人,也會影響周圍的親人。貧窮家庭因長期處於物質缺乏的情況下,久而久之就習慣貧窮或相信自己一輩子會和貧窮連成一線,永遠也不會翻身

 

五、政府相關措施:失業補助金、就業方案、單親家庭的經濟補助  (p.192-193)

 

第二節  家庭中的健康關係

一、生理健康--學者們認為家庭和疾病之間存在著四種關係:(p.195-198)  熱點

(一)家庭被當成一種可以提供社會支持和緩衝器的資源:

家庭裡的成員可照顧病患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搜尋相關醫療資訊、找有效支持、發揮安慰的功能,安定病患的心神;並與醫生溝通可成溝通媒介、傳達正確醫療訊息、緩衝病人與醫護人員間的矛盾

(二)家庭被當成誘發疾病的溫床:

小孩大部分生活習慣是承襲父母的生活習慣。若家人養成不正當的習慣後,就易造成誘發疾病的原因。

(三)家庭可以影響疾病適應與康復的情形:

家人互動和家庭功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病患的適應與康復的情形。

(四)家人若發生疾病會對家庭產生重大的影響:

1.疾病不只是影響病患個人,而是整個家庭,甚至其他親友。若中協調不足、溝通不足,就會造成許多的衝突、爭吵、與不體諒,而阻礙正常的家庭功能。

2.許多研究顯示流行病患,若缺少家庭支持,會增加他們患病率和死亡率

3.當家中有人發生疾病需要家人照顧時,有以下幾項建議可提供家人參考:(1)營造正向家庭氣氛、(2)善於利用適當的溝通技巧、(3)照顧者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二、心理健康

1.心理疾病在社會上是非常常見的;台灣的慢性精神病患到2008 年,首度突破10 萬人。(p.199)

2.心理疾病發生的原因追溯;通常會使用的病因追溯法:(p.199)

(1)「由上至下」:由心理疾病的成人觀察他們的兒童。

(2)「由下至上」:由發病的兒童向上追溯到他們的長輩。

3.基因在許多類型的心理疾病裡占了重要的決定性,如人格異常、情緒異常、濫用藥物等。(p.200)

4.除了基因家庭壓力其他一些家庭關係的變數(衝突、支持、和關係的品質),以及情緒表達等都和心理疾病的發生有關。(p.200)

 

三、心理疾病對家庭的衝擊與建議  (p.200-202)  熱點

(一)衝擊

1.拒絕接受:不相信家人是有病的、將病症合理化父母是第一個不願意承認和接受的人。

2.心理疾病是一種家族的恥辱:社會對於患者的不友善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其他家人在旁人眼中的觀感,也會增加其他家人的壓力。

3.無助、困惑、焦慮:面對治療及未知的未來會有無助、困惑、焦慮等情緒反應。患者發病時,常會有突發性的情緒失控或不合常理的行為出現,很多人會去求神問卜、或尋求偏方,而延誤病情,使病情每況愈下。

4.長期照顧、欲振乏力、筋疲力竭、失去熱忱:很多的照顧者因長期的看護而筋疲力竭或失去耐性、甚至有同歸於盡的想法。

5.悲慟:患者發病愈久,家人的失望就愈大;可用悲慟來形容,因當他們對患者放棄希望時,他們就當從來沒這樣的家人存在。家中有心理疾病患者的家庭所受影響和壓力家中有生理疾病患者的家庭要大而沉重的多;其中之一的原因是社會觀感的原因所造成。

(二)建議

1.接受自己的感受;2.學會處理不尋常的行為;3.建立支持網絡;4.尋找諮商協助;5.適時的讓自己休息一下

四、死亡

1.延長生命的藥物科技對死亡經驗的影響:(1)將瀕臨死亡的家人從家裡轉到機構裡看護;(2)致使延長病人生命為治療最終目標;(3)使人們對生存和死亡的憶測產生質疑;(4)對家人來說決定是否要讓病人安樂死或繼續延長壽命也很困擾

2.台灣的家庭,親人彼此間的關係比西方國家要緊密,親人的驟逝,對周遭家人來說,衝擊是相當大的

 

五、悲慟

1.指一個人對於死亡或失去親人時,有情緒上、生理上、和精神上的反應。

2.人發生悲慟時,通常會表現出三種狀況:

(1)表現出強烈的情緒,ex 悲傷和氣憤;

(2)表現出生理的反應,ex 失眠或一陣作噁的感覺;

(3)對死者的精神反應,ex 有些人會開始懷疑自己信仰,對宗教信仰感到失望,也有人更會深信不疑。

七、關心自己

悲傷的療癒方法:1.記得悲傷是正常的;2.要參加儀式;3.要有人陪在身邊;4.有機會要跟別人傾吐自己的感受;5.運動;6.正確的飲食;7.參加支持團體;8.做一個紀念標的物紀念去世的親人。(p.207-20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章   多元家庭的挑戰

第一節  新住民

一、新住民增加的因素:因應婚配市場的需求、婚配能改善原生家庭生活、政府南向政策的助益。(p.219-220)

二、新住民所面臨的問題(困難)  (p.220-222)  熱點

1.生活不適應:

(1)初來台時,對飲食、氣候、以及穿著,都覺得不習慣,需要時間調整與適應。

(2)婚配年齡的差距,也成為新住民生活上適應困難的原因(大多數跨國婚姻都是老少配,造成價值觀及思想的差異)。

2.語言困擾:中文識字能力低,造成生活適應的困擾及工作機會的減少。

3.家庭文化觀念不同:

(1)夫妻關係的課題之外,還需要面對婆媳與妯娌間的適應問題。

(2)外籍配偶生活的主要支持者是配偶,其次是朋友和公婆

(3)所有困難中,首當其衝的是經濟問題(因居留問題,無法外出工作)。

(4)家庭暴力,由於新住民未取得身分證,不敢求援,故實際上受害的人數比本地婦女高2、3 倍。

 

三、新住民文化衝擊  (p.222-223)  熱點

1.蜜月階段:對所有事物都是新鮮而有趣,對自己的配偶、公婆、婚姻、家庭、以及新生活,都充滿期待和憧憬

2.敵視階段:生活不適應所造成的失意、恐慌、焦慮,並開始想家;當開始與配偶或其家人發生衝突的時候,便會產生對她周遭的事物,產生敵視和畏縮的心態

3.恢復階段:慢慢開始加快自己適應這裡生活的速度,包括學中文的速度,逐漸熟悉當地文化與家庭生活後,與外界的接觸和家人的互動溝通也愈益頻繁,較能體會與瞭解在地文化。

4.調適階段:將所觀察到的文化習慣,反射到自己的行為觀念中,並調整自己的思想行為,以配合當地與家庭的文化習慣。

並非每一位外籍配偶都能經過這四個階段而順利地融入台灣的家庭與社會。

 

第二節  繼親家庭

1.單親後再婚的家庭,稱為繼親家庭。(再婚並不代表繼親家庭)

2.國內外研究皆發現離婚後男性比女性有較高的再婚比率,尤其當離婚婦女的年紀愈大、教育程度高、工作穩定、並有小孩時,她們再婚的比例也會相對偏低。(p.228)

 

二、繼親家庭的特質

繼親家庭定義:單親父母再婚後所建立的家庭,也稱為混合家庭至少一方有帶來前次婚姻所生的子女,稱為繼子女

(一)繼親家庭的類型 (p.229)

1.生父/繼母家庭:單親父親帶著自己的小孩與未帶子女的婦女再婚後,所形成的繼親家庭。

2.生母/繼父家庭:由單親母親帶著自己的小孩與未帶有子女的男性再婚,而再婚後的配偶則為繼父。

3.繼父/繼母家庭:再婚的雙方都各自帶著自己所生的子女。

 

(二)繼親家庭的持性 (p.230-231)

1.家庭成員常有失落感與情緒的投射反應。

2.過去的家庭經驗或親子關係影響新家庭的觀感及行為

3.繼父母的角色模糊不清需要摸索。

4.親生父母對於繼子女的連結與影響(會有一種被排除在外的感覺)。

5.繼子女面對兩套家規及雙重標準的困惑。

6.婚後親子關係會影響夫妻關係(親子問題會優先於夫妻關係的經營)。

7.繼親裡的家庭成員需要更長時間的調適

8.繼親家庭裡家庭成員的凝聚力雖較低,但適應力較一般家庭裡的家庭成員

9.繼親家庭裡家庭成員彼此缺乏愛的保證與關懷的承諾

 

三、繼親家庭所面臨到的問題  (P.231-232)  熱點

(一)在家庭成員的心理調適方面:在建立繼親家庭時,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會因各自的分離失落感和猜忌而有家庭認同的問題,往往是家庭成員在調適心理的最大阻礙

(二)在家庭成員的互動方面:因繼親家庭彼此缺乏情感基礎,他們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互動,就顯得充滿敵意與不諒解。 

(三)在處理家庭衝突的問題時:因無法公平而理性地處理衝突,繼子女被迫要選邊站、夾在中間、或被當成情緒宣洩的出口,都會對他們未來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四)在處理家庭財務問題時:若沒有在事前先談清楚,日後會影響家人未來的財務運作,也會影響家人彼此的信賴感與和諧度

 

四、建議

(一)再婚之前的準備工作:確認夫妻雙方的合適度、增加繼親子間的親密度解除親友對離婚單親者的疑慮(避免親友在這段婚姻中無端的介入,而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和爭執。)。 (p.233)

(二)再婚之後的調適

1.在家庭系統方面--與家庭成員溝通彼此的認知差異、與繼子女建立親子關係,塑造家庭認同感、釐清社會負面迷思,充分利用有限社會資源

2.在社會環境方面--修正社會評價、建立健全的制度化規範、開發社會資源

3.在學校適應方面--親師密切溝通、個別情緒紓導。

※婚的準備,婚的溝通和包容,是建立和樂家庭的不二法門。

 

第三節  其他類型

一、同居家庭

(一)同居家庭的成因與定義

1.同居:指男女伴侶同居住在同一個地方,雙方有性關係,情感與經濟連結關係,但在法律上並未獲得公開承認也未經過任何公開的儀式和承諾(p.237)

2.未婚同居的成因:工作(升學)壓力、房貸壓力、家庭負擔壓力、生活不穩定、對婚姻沒信心、高離婚率、不願意承擔太多的責任、不想有小孩的負擔、想要更多的自由空間等等。(這些理由直接或間接影響情侶做同居的決定)

 

(二)同居家庭的特性: (p.238)

1.缺乏正式的法律保障、2.社會支持的網絡薄弱、3.重視目前情感的需求、4.對未來沒有承諾、5.子女的生育及教育問題、6.單一性伴侶的問題(可能會造成因有多位性伴侶而身染性病傳給枕邊人的危險)。

 

(三)同居家庭的考慮與壓力:1.父母的態度2.是否要結婚3.性的協調4.子女的問題5.法律的問題6.分手的痛苦。

 

二、同性戀家庭

(一)同性戀家庭的成因與定義

1.同性戀定義:一個成年人和自己相同性別的伴侶發生多次肉體接觸,並達到高潮者。

 

(二)同性戀伴侶的特性

1.雖然同性戀伴侶的關係是否能繼續維持與社會輿論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第一要面對的問題卻是認同。(p.241)

2.同性戀的類型1.情境性同性戀、2.偶發性同性戀(好奇心)、3.反抗傳統的同性戀(如女性主義或性解放主義者)、4.金錢交易的同性戀。(p.241)

 

(三)同性戀家庭對親子的影響:同性戀收養子女,在心理上承受許多來自於外界的壓力(社會大眾普遍對同性戀者的不尊重、歧視、忽略、甚至不友善的態度)。

 

三、隔代教養家庭

(一)隔代教養的成因與定義

1.隔代教養指家中長輩(祖父母)代替他們的子女幫忙照顧年幼的孫子女,這些替代親職的工作,是從孫子女出生即開始,時間很長,有的會延續到孫子女成年。(p.243)

 

(二)隔代教養的特性

1.管教思維方面(產生雙重標準與力不從心)、2.兒童心理方面(孫子女由祖父母照顧,在心理的調適較為不易,會有失落、拒絕、被拋棄、以及沮喪的感覺)、3.醫療保健方面(祖父母/孫子女)、4.文化刺激方面(祖父母可提供的文化刺激與資源較少)、5.代溝方面(因價值觀差異而會有衝突發生)。(p.244-24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章   家庭壓力與危機因應的限制因素

第一節 認知與態度

家庭對事件所賦予的意義即是「認知」。當家庭對壓力與危機事件給予其意義時,相同的壓力事件主觀上可從正向定義為挑戰,也可以從負面定義為無望、困難的、失控的。(p.259)

一、家庭界域與否認

(一)家庭界域的概念

界域應同時包括心理及生理兩部分,兩者間的一致性就成為家庭界域是否清楚的基礎。

1.「界域模糊不清

(1)不清楚誰在家庭系統之內、或之外,或是家庭成員角色改變,使得新角色任務界定不清楚。

(2)多數界域模糊不清所導致的結果是負向的。

(3)長時間的模糊不清是一種很大的壓力源,使原本強壯的家庭變成易碎性家庭

2.家庭界域的維持

(1)家庭可透過一些生活的接觸、儀式以及專用語建立了清晰的界域(如婚禮或告別式)。(p.260-261)

(2)家庭的封閉與開放之間如何選擇?無統一的標準(與家庭成員特質、家庭的社經狀況、社會文化與價值有關)。

(3)健康的家庭界域能促進家庭處理生活壓力能力,使家庭具有更多處理的機制

3.家庭界域的類型  熱點 (p.261-262)

(1)高度家庭界域模糊不清的類型:指當家庭成員對誰在家庭系統之內和誰在家庭系統之外的認知不確定時 (圖9-1之第III類型、第II類型)。

如:父親因離婚而搬離開家,但子女卻不願意接受事實而期望父母能住在一起(第III類型)。

(2)低度家庭界域模糊不清的類型:家庭成員對誰在家庭系統內和誰在系統外有清楚的認知,且家庭的成員對自己與其他成員在家庭系統中扮演的角色也很清楚(圖9-1之第IV類型、第I類型)。

 

(二)否認 (p.264-265)

1.是拒絕相信所看到的,也就是拒絕去相信或接受已發生的事實。

2.可視為一緩衝劑,在否認時期人們可以試著去調整自己及尋求別人幫助,以減少一些偏激的防禦手段。

3.非預期事件所帶來的衝擊很大,此時否認的防禦機制可減少這些危機事件所帶來家庭功能重大改變。

4.在短期間內是具有功能性,可以協助解決突發時的壓力,但當家庭還需往前時,必需先突破「否認」,進而接受事實共同面對危機,釐清家庭的界域,並重新安排家人的角色及資源,必要時尋求外在的協助,才是最有助於家庭走出危機及壓力的方式。

 

二、家庭價值與信念

面對危機與壓力時,我們可從個人與家庭的價值取向中的「宿命取向」與「控制取向」的兩端來瞭解。熱點  (p.265-266)

1.控制取向的價值觀:

(1)個人與家庭相信他們有能力解決任何事,且能控制任何事件及情境。

(2)家庭或個人在處理危機與壓力時多半較為主動,也較會積極的尋求各種方式來因應正向/較易改變處理特殊情境/較有能力因應危機。

2.宿命取向的價值觀:家庭與個人則多接受任何事情的發生,而非試著去控制情境或改變情境,這種家庭在處理危機與壓力較為被動也不積極(「命中注定」、「因果報應」、「上帝的旨意」)。

※無論是「宿命取向」或「控制取向」的價值都有其優勢與缺點,最重要的是每個家庭應先瞭解是傾向何種價值,並學習避免此類價值取向的可能困境,進而增加優勢

 

第二節 資源與增能

一、家庭資源有哪些  (p.268-270)

1.家庭成員資源:

(1)屬於個人層面的資源,(如經濟能力、教育程度、健康狀況等)。

(2)家庭成員所擁有的資源越多因應危機的能力不一越強,除非家庭系統的運作是良好的否則個人的資源只有助於個人的困境處理。

2.家庭系統資源:

(1)屬於家庭層面的資源,家庭面對危機或壓力時保護家庭免受壓力影響,或激發家庭回應壓力能力(包括:物質、家人互助)。

(2)Circumplex模型中的兩個主軸:家庭凝聚力(連結與一致性)與彈性(改變的能力)即是最常被學術界關注在因應壓力的主題之一。兩個向度上為中等,較能成功的回應壓力(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3.社區資源:

(1)家庭動員系統之外的因應壓力的支援,也可稱之為社會資源(廣義、狹義社會資源)。

(2)社會支持是社區或社會資源對危機因應最重要元素之指一(包括:實質/精神協助)。

(3)社會支持可保護個人對抗壓力,增進由壓力會危機中的復原能力。

 

二、家庭資源就是增能(迷思)?(p.271-273)

1.資源愈多的家庭面臨危機事件的可能愈低

2.資源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3.家庭的資源是固定有限

4.公部門福利政策是弱勢族群因應壓力的重要資源

 

第三節 家庭外在影響

一、歷史與文化

(一)歷史

1.強調時間脈絡,是壓力或是危機事件發生的過程,也是影響家庭危機與事件的其他相關社會或家庭的事件。

2.歷史形成的價值與思考會透過不同的管道影響我們面對家庭壓力的認知。

3.歷史所帶來的危機與壓力因應限制,也需考慮家庭壓力發生的歷史脈動,即指事件發生於家庭所處的歷史時間

 

(二)文化

1.文化不僅影響家庭生活的核心價值,也在潛移默化中透過家庭影響到家庭中的成員個體。

2.當家庭中的次文化和社會主流文化不一致時,家庭的壓力即會產生(如:原住民適應都市生活)。

3.文化亦提供準備及規範以供家庭對壓力事件反應與定義(如:美國社會個人主義v.s.單親家庭)。

 

二、經濟與政策

(一)經濟:社會經濟的狀況也影響家庭如何反應壓力事件(如:失業)。

(二)政策

1.政策可以是家庭與個人壓力與危機因應限制,也可以是家庭可用來面對不同事件的資源。

2.政策需要更積極的配合社會發展脈動,成為可以減輕家庭壓力與危機的資源而非限制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章 家庭壓力與危機的因應

第一節 家庭壓力與危機的因應類型

一、從面對危機的態度來看:(p.289-291)

1.積極面對:家庭面對困境時,會以正向積極的態度,找出所有可能的因應對策,包括可用的個人、家庭、社會資源。

2.消極面對:不會主動的想辦法或是爭取相關的福利,多處於社會弱勢。

3.逃避:抱持著否認或是不願意接受事實的態度,甚至有時會以責備他人的方式來逃避自己所需要面對的問題。家庭瓦解是他們逃避危機事件的最後結果。在危機事件中受到指責與承受壓力最大的往往是女性(即家庭中的照顧者-母親)。

4.溜溜球:面對壓力與危機時充滿許多的矛盾,有時積極面對有時又以逃避面對,他們認為應要積極的面對困境,但對所採取的解決方案卻沒有信心,失敗的經驗使他們害怕再次面對危機事件,常以逃避的心態甚至有自暴自棄的想法。

 

二、從處理危機的方式來看:熱點  (p.291-292)

1.行動類型:

(1)非常積極的面對生活上的各類事務,會迫不及待的想辦法解決問題(生活充滿能量/相信問題不會自己解決,但永遠有辦法解決)。

(2)但有時這種強調解決問題的處理方式,有時會讓家屬感到喘不過氣不近情理的要求。

2.調適類型:

(1)因應危機時強調人際間的和諧,並期望所有人在危機的因應都是贏家(常透過協調來解決家庭中問題;以團隊方式而非單打獨鬥)。

(2)但平日較少充分表達個人意見的家庭成員常在協調過程中被忽略;另因強調團體行動,故花在協調工作的時間也較冗長。

3.澄清類型:以冷靜的傾聽、觀察、與分析問題。但如此的因應也常帶給人沒有效能的感受

4.隨緣類型:處理壓力與危機時不認為需要直接的因應或處理,認為許多事情在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常有所謂「人算不如天算」、「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的看法與心態(有時會被認為是逃避壓力與危機的處理類型)。

 

三、從處理危機的成員來看:熱點  (p.293)

1.獨立處理型家庭:採單打獨鬥,即使壓力與危機會影響到其他家人或是家庭的整體,成員較少面對、互動不多、不會分享,各自發展個人的因應方法(但個人的力量有限,若適度與家人分享一起面對危機效益會更高)

2.整合處理型家庭:習慣分享感受並共同因應,也會試得瞭解與幫助其他的家人,他們多半抱持一家人應相互扶持的觀念(但過度凝聚力會讓人喘不過氣,應給予一些彈性的空間)。

 

四、從家庭功能改變的情形來看:  熱點  (p.293-295)

1.雲霄飛車模型:在面對家庭危機時,家庭功能在開始時會先遽然的下降,而後又隨著家庭啟動因應調適的機制,家庭的功能可逐步的回升(圖10-1)。

2.增加模型:因應特殊或是不同的家庭困境,而使家庭的功能更加的增強(圖10-2)。

3.不變模型:家庭不因事件或是困境而影響其功能的增減,而維持穩定的發展(圖10-3)。

4.遞減模型:在面對家庭危機時,家庭功能無法如過去一般正常運作,而是逐漸下降最終將會因家庭的功能喪失而招致瓦解的命運(圖10-4)。

5.混合模型:首先嘗試以增加家庭的功能來因應困境,但不成功,在家庭功能品質微幅上升後,隨著而來的是家庭功能的顯著下降,最後多數家庭仍可從困境找到出路,再使家庭功能的品質提高(圖10-5)。

 

第二節 壓力與危機中的家庭因應策略

三、危機中家庭的因應策略:熱點  (p.298-303)

(一)因應策略的一般原則

1.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危機

2.將危機所帶來的感受表達出來

3.接受困境調整腳步繼續往前走

4.保持身心的健康

5.接受他人的建議與協助

6.勇敢因應危機將使家庭更強壯

 

第三節 增加個人與家庭因應壓力與危機的能力

增進個人與家庭因應壓力與危機的能力,主要包括有:問題解決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家庭的凝聚力與彈性力。(P.305)

 

1.問題解決的能力:面對困境時有正向改變的能力改善情境解決困境,應做到:澄清問題、確認期望的結果、多元的解決模式、對事不對人、理性判斷、心動也要行動。 

2.溝通的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可清楚說明及表達目前的家庭處境,協助家人了解現況及傾聽家人的意見,如何增加溝通的能力:清楚自己的訊息與企圖、注意非語言性的訊息、要求回應 、傾聽、節制批判他人、幽默

3.家庭的凝聚力:強調家人之間的支持網絡及發展對家人的信任與感激之情,應做到:使家人成為重心、分享感受、正向態度、建立共同目標與價值、發展社會支持系統。

4.家庭的彈性力:指家庭適應環境改變的能力,當家庭的彈性越高,家人接受改變環境的意願也越高,應做到:新舊想法兼顧、給予弱勢家人表達機會、站在他人的角度、努力適應改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花~12.21.20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et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