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附件是~106(下)家庭概論ch9-ch13講義~小花苦力版~供大家參考

~~~

106()家庭概論ch9-ch13講義~小花苦力版

Ch9 家庭決策與家事分工 (p.154-173)

1.權力的定義 (p.157-158)

(1)權力是影響他人的能力

(2)權力必須建立在相關的社會系統及位置

(3)資源是一個人是否擁有權力的重要條件

「資源」不僅是金錢,也包括個人特質情境因素相對財產等

 

2.家庭決策的類型 (p.159-160)

一般最常用來評量家庭權力的方式是:瞭解家庭中誰具有較高的家庭決策力 (p. 159)

(1)丈夫主控型:傳統父系家庭的主要權力結構(丈夫是家中主要經濟的供給者)

(2)妻子主控型:經濟獨立,是提高女性在家中權力的主因

(3)平權或共同權型:在做決策時,通常由夫妻雙方共同商討而定之(民主的家庭權力結構)

(4)自主權型:在做決策時,並不需詢問對方的意見或得到對方的認同(夫妻基本上是平權的);夫妻任一方都有絕對的自主權。

 

3.影響權力與家庭決策的來源 (p.160-163)

(1)法律的來源:部分權力是法律的規定。

(2)文化的規範:種族間的差異,社會階層文化上的差別。

(3)性別的規範:受傳統角色影響。

(4)經濟的資源:相對資源多,決策權

(5)教育及知識:屬個人資源,對家中決策有相當的影響力。

(6)個人特質的差異:如有自信的人通常會影響他人。

(7)溝通的能力:權力的人可由溝通的過程表達其看法,甚至改變決策權高者的態度與看法。

(8)情感因素:被愛愈多者,擁有愈大的權力。

(9)生理的力量:如以暴力來控制家庭的權力與決策。

(10)環境情況:環境資源(外援)愈小,權力愈小,家庭決策地位也愈低。

(11)孩子

 

4.家事分工 (p.164-171)

(1)家事( housework )在美語中亦可稱為家庭勞動力( domestic labor )

家事包含著對家人的「愛」「關懷」,不同於一般的工作強調「付出」與「回饋」的關係。

(2)什麼是家事工作 (p.164-166)

I.家事的領域(即與家有關的事就是家務工作,其包括家裡外及家裡內與家有關的事均稱之)

II.家務的工作項目(即以從家務工作本身所包含的項目來說明。如室內環境的整理、準備餐點、衣物的清理、購物、經濟管理、子女的照顧等。且若從較廣義的角度來看,生活的規則及夫妻的互動等亦屬家務工作)

III.家庭相關的人物(主要是從人的角度出發,除家人的互動外與親朋的互動等亦是家務的一部分)

IV.家事執行的行為(即強調家中每天都要做的或所要做的才可稱為家事) 

(3)家務工作的特性:例行性彈性重複性繁瑣性性別區分性階段性可替代性愛的表達 (p.167)

(4)常用來解釋家事分工的理論   (p.167)

I.時間可利用論:從新家庭經濟學原理,探討如何使家事及外出工作的時間做最有經濟效益的安排。

II.意識形態:從象徵互動論,說明家事分工主要受到社會化的影響。

III.資源:以交換論立場,將家事工作視為一種可交換的物資,用以維持家庭人際的平衡關係。

(5)影響家務分工的3個層級因素(3層非固定依順序影響分工;即彼此是相互影響) (p.168-170)

I.第一層級:結構性因素(包括工作情形、家庭生命週期、種族及階層等),這些因素是已存在著或有些是不可改變的,因此將會是最基本且最深遠影響家中的家事分工情形(時間可利用)

II.第二層級:理念性因素(性別角色態度/公平理論)(意識形態)

從性別角色的觀點來看,當夫妻同時傾向於愈較傳統的性別角色態度時,則妻子擔負了幾乎所有的家務。

III.第三層級:權力及協商性因素(當雙方態度相衝突或感不公平時,此層即呈現重要影響力)(資源)

~~~~~~~~~~~~~~~~~~~~~~~~~~~~~~~~~~~~~

Ch10 工作與家庭生活 (p.174-193)

1.工作與家庭角色的改變勞動市場的改變/女性就業及教育程度的提高/家庭結構的改變/生活水準的提高 (p.177-179)

 

2.工作與家庭角色互動的關係 (p.179-182)

(1)工作角色:傳統工作角色屬於男性,主要的功能是家庭經濟的來源。

(2)家庭角色:傳統家庭角色多以女性為主,但多重角色(兼有工作及家庭角色 )已為人們接受

(3)工作與家庭角色的互動,包括:特質(競爭壓力v.s.放鬆)/領域(公開v.s.私密)的分別。工作與家庭是相互影響,如:子女數、子女年齡、家務工作的分擔、夫妻關係、工時長短、職業類別等,都會互相影響。所以,角色影響是跨性別的。

 

3.工作與家庭多重角色的壓力 (p.182-185)

(1)多重角色的理論

I.耗竭理論:假設每個人在時間和體力上是有限性的,而每個社會組織卻又要求個人在時間與體力上的全力付出。所以,個人角色愈多,個人時間和經歷則愈容易超負擔的被需求,也愈容易形成不同角色任務間的衝突,進而造成個人心理及生理上的壓力

缺憾:過分強調個人對角色的供給面,而忽略了個人對角色的需求面;即過度強調個體時間和精力有限,忽略多重角色的回饋及增加的資源

II.增強理論:強調個人在多重角色的關係時,其所帶來的收穫及個人時間精力的彈性特質。增強理論不認為多重角色將增加個人壓力,相反的,隨著角色的增加個人可獲得的利益與資源也愈多,再角色的轉移上也更容易

缺憾過度強調多重角色的彈性,忽略個體本身的限制

 

(2)影響角色衝突與壓力的因素 (p.184-185)

I.家庭因素:家有幼兒階段是衝突最大的時期,家庭支持系統也是影響原因,尤以丈夫支持最重要。

II.工作因素:職業層次和階級、工作時間長短、工作時間固定與否、工作彈性狀況、是否全職都有影響。

III.社會因素:社會可利用的資源可減少壓力。

 

4.工作對家庭的影響 (p.186-189)

(1)工作對夫妻關係的影響:

I.丈夫就業對妻子的滿意度影響不大,然當丈夫失業則對對個人及家庭有負面影響。

II.妻子就業造成丈夫對家事工作負擔的負面感受(因丈夫得做家務)

III.工作環境及工作情形,也會對婚姻關係造成影響。

(2)工作對子女的影響(多數家庭在因應子女照顧所採用的3種方式) (p.187-188)

I.母親取向方式:母親成為全職的照顧者。

II.父母親取向方式:父母雙方共同照顧。

III.市場取向方式:將子女托交由機構來照顧。

(3)工作對老人照顧的影響:

I.女性為主要照顧者

II.金錢、時間與體力等壓力

 

5.因應工作與家庭角色壓力之方式 (p.190-192)

(1)家庭方面的策略

  1. 將「角色循環」的觀念應用在夫妻規劃事業及家庭時,應將兩者角色需求的最高點劃分開來。
  2. 給「自我」及夫妻的「我們」留一點時間。
  3. 尋求家外的協助
  4. 在家事上做有效率的安排以減省時間和體力的浪費。

(2)工作方面的策略

  1. 彈性工作時間
  2. 彈性工作地點
  3. 工作的分擔
  4. 留職停薪

~~~~~~~~~~~~~~~~~~~~~~~~~~~~~~~~~~~~~~~

Ch11 教育與家庭生活 (p.194-213)

1.英文教育辭典,對「家庭教育」的解釋 (p.197-198)

(1)是正式的準備課程:包括在學校、教會或其他福利組織的課程,目的是要達到父母與子女、子女之間、父母之間更好的關係。強調家人關係,不只是親子關係,也含括婚姻關係。

(2)是一種非正式的學習:在家庭中進行,學習家庭生活的適當知識和技能。屬於家事的學習,偏重日常生活的經驗。

(3)家庭教育強調家人的互動關係,是互相教育的、互相學習的;是在家中所接受最基本的基礎教育。

 

2.生態系統的家庭教育 (p.198-203)

(1)「生態系統理論」強調個人發展來自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並提出小系統、中間系統、外系統、大系統等不同層面的環境,及系統間直()接的交互作用對個人及家庭發展的影響。即其互動模式不只介於同一層環境系統中,而是多層環境系統中的交互作用。

  1. 系統:是指與個體直接面對的人或事物,與個體的交流最直接而頻繁,影響也最大
  2. 中間系統:指個體所直接參與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小系統之間的關連
  3. 系統:會影響與個體直接接觸的小系統,但個體並未直接參與的系統
  4. 系統:文化或價值觀等不同層面的環境,及系統間直()接的交互作用對個人及家庭發展的影響

 

 

(2)全人教育」:全人的發展必需顧及生理、智力、情緒、社會和靈命五個面向,強調人要活得好,需要內在與外在和諧的交流。鼓勵個人主動積極的建立生活,追求成長的經驗。

(3)以「生態系統理論」及「全人教育」為軸,家庭著力的方向可依系統中層層的關連,發揮力量,使個人以接近全人發展的理想。

 

3.家庭生活教育

(1)目的:增進個人與家庭的幸福

(2)NCFR提出的七個主題和三個程序:

I.三個程序:(1)溝通 (2)作決策 (3)解決問題。

II.七個主題:(1)人類發展與性(2)人際關係(3)家庭互動(4)家庭資源管理(5)親職教育(6)倫理學(7)家庭和社會。

(3)家庭生活教育的內容沒有固定的範圍,端視社會不同需要而定(強調實際有功能的服務) (p.204)

 

4.推廣家庭生活教育的原則 (p.205-207)

(1)家庭生活教育是很花時間的,沒有捷徑(不應提出「藥到病除的特效藥方」)

(2)每個家庭都須知道自己的實力和長處(發揮善用)

(3)不必有完美/理想/模範家庭的迷思。

(4)根據結構系統方法的角度(家庭所面臨的問題不一定是性格或互動過程造成的)

(5)了解並符合當代家庭生活的現況

(6)課程須針對特定的家庭類型或情況(多元)

(7)課程須更多的實證和理論基礎。

(8)要幫助家庭適應變遷中的社會(瞭解自己的價值觀,掌控選擇和決定的關鍵)

(9)課程要避免偏見、成見、種族優越。

(10)教育不是萬能的(有部分須其他方面努力)

 

5.學習型家庭/健康家庭 (p.208-211)

(1)定義:透過家庭成員的相互學習共同創造新知識,並透過知識的運用和轉化,進而能維持家庭整體的生命力及適應能力,亦即促進家庭的成長與發展

(2)學習型組織的基本特徵 (p.208)

  1. 系統性的問題解決
  2. 嘗試新的取向或方法
  3. 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
  4. 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
  5. 組織上下能快速而有效率的轉換知識

(3)「學習型家庭」由學習型組織概念延伸而來;其核心要素(五項修練)(p.209)

I.自我超越:澄清內心深處的願望,提供個人創作和超越的能力。

II.改善心智模式:以開放的態度,時時反觀自己。

III.建立共同願景:培養對團體的長期承諾,為共同目標努力。

IV.團隊學習:以團隊為基本單位,強調對話。

V.系統思考:強調「不可分割的整體性」的系統思考。

(4)學習型家庭的主要精神在於家庭成員都從事學習活動,且彼此分享學習的經驗或心得,進而促進個人和家庭的成長與發展。(p.209

(5)健康家庭:是指品質較高的家庭,包括家庭關係的有效運作,家庭資源的有效運用,以達成個人及家庭潛能的充分發展,並使家庭有能力有效的處理壓力與危機。(p.210

(6)健康家庭的特質 (p.210-211)

  1. 有效溝通
  2. 情感的滿足與開放
  3. 家庭成員間相互了解接納甚至支持與讚賞
  4. 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家中活動
  5. 提供家庭成員成長的機會
  6. 強調有效積極解決家庭危機與衝突
  7. 強烈的家庭結合感
  8. 精神上的幸福
  9. 家庭組織有結構但不固著
  10. 滋養家庭成員的需要
  11. 要求每個人都負責任
  12. 有家風有傳統
  13. 有共同目
  14. 要給子女難忘的童年
  15. 家庭成員適應家庭的變化
  16. 親職訓練

~~~~~~~~~~~~~~~~~~~~~~~~~~~~~~~~~~~~~~

Ch12 休閒與家庭生活 (p.214-231)

1.傳統休閒理論,對休閒的看法 (p.217-218)

(1)古典休閒論:休閒即為一種存在的狀態及事實,休閒的目的就是休閒本身,而不像工作其目的並非工作,而可能是金錢的需求,成就感的滿足等。

(2)社會階層的休閒論:將休閒視為社會階層的象徵符號,許多休閒活動都會因不同社會階層加以區隔或劃分。

(3)休閒的遊憩活動觀:主要視休閒即遊憩的活動。

(4)休閒的自由時間觀:主要是從工作的角度界定休閒,認為休閒是工作之餘的時間,是自己可控制的時間,不受制於他人。

(5)綜合性的理論觀:同時社會階層、自由時間遊憩活動等觀點來說明休閒的定義。

 

2.休閒的定義 (p.218-219)

(1)休閒就是放鬆

(2)休閒就是休息

(3)休閒是與工作不相關

(4)休閒是自由

(5)休閒是一種愉快的經驗

(6)休閒是生活的動力

(7)休閒是增加家人的互動

休閒的定義趨於從整體領域性的界定,而非由時間、地點、或形式等不同的細項來定義,對休閒的定義由較固定和不變的觀念,改為一種動態的過程。(p.219

 

3.休閒活動的類型 (p.220-223)

(1)家庭休閒活動的內容(1)互外體育遊憩性活動;(2)知識藝文性活動 (3)家人活動(4)社交能力活動; (5)視聽消遣活動 (6)其他活動(如:在家休息睡覺) (p.220-p.221)

(2)家庭休閒活動因家庭參與成員的分類:(1)全家的休閒活動;(2)夫妻的休閒活動;(3)親子的休閒活動;(4)手足的休閒活動 (p.222-p.223)

(3)休閒互動情形的類型:1.個人的休閒活動;2.平行的休閒活動(雖與家人一起進行,但互動情形較少;如電視)3.共同的休閒活動;(p.223)

 

4.影響休閒的因素 (p.223-228)

(1)個人層面:身心狀況、經驗(過去的休閒經驗)、性別(丈夫重休閒後的工作再出發/妻子重休閒對家人關係增進的效果)

(2)家庭層面:家庭建立期、家庭擴展期、家庭收縮期 (p.225-226)

(3)社會經濟層面:工作方面、環境方面、經濟方面。(p.227-228)

 

5.休閒與家庭生活之關係 (p.228-230)

(1)子女與女性休閒生活

I.休閒時間減少(孩子數目有關)

II.休閒內容的改變(子女</年齡/課業>情形有關)

 

(2)兩性在家庭與休閒生活之差異 (p.230)

I.女性而言家庭與休閒具競爭關係

II.男性而言家庭與休閒具合作關係

  1. 家庭與休閒的關係是相互影響的,其關係是競爭或合作,性別是一重要決定因素

~~~~~~~~~~~~~~~~~~~~~~~~~~~~~~~~~~~~~~~~~~~~~

Ch13 居住環境與家庭(p.232-251)

1.個人、家庭及環境之關係 (p.235-237)

(1)居住環境 (p.235)

I.義:住宅內部及四周的環境

II.義:除家庭外,還包括社區、社會甚至整個人類生活的空間(本書採廣義定義:強調與居住生活有關之場所與設施)

 

2.個人對居住環境的需求 (p.237-242)

(1)私密性

I.本書定義:控制自我與他人或群體間的互動,並得到他人對此權力的認同

II.正面功能:情緒調整/自我檢討/自我重建/自我證明/自我滿足

III.負向功能:

ü高度私密性:易造成冷漠/不關心

ü過少私密性:易造成擁擠感/無法學會自我的尊重

 

(2)個人空間 (p.239)

I.是種無形的空間,伴隨個人動作改變而改變,有如氣泡般,隨著動作不同,形狀亦會改變。

II.家中所有成員都需要不受干擾的空間

 

(3)領域行為

I.領域行為的定義,1:主動「保衛」某特定區域;2:強調「界限的建立」而非「保衛」的觀點;3:重個人或團體所專用的物體或空間層面上。

II.領域的五個不同層次

ü個人領域(個人空間/具私密性)

ü初級領域(團體空間/成員關係親密,如:家庭)

ü次級領域(介於初級與公共領域間,如:辦公室)

ü公共領域(開放性空間/人與人間的互動是很淡薄的)

ü互動領域(維繫上述4項間的互動關係)
 

(4)擁擠感和密度

I.密度(物理學)多偏向於認定為客觀的測量(指每單位空間的人數或動物數

II.擁擠(心理學)則偏向於主觀的感受(指對空間大小感受的主觀反應)

III.解釋擁擠感和密度關係的理論 (p.241-242)

ü刺激過度模型:指外界輸入的訊息,超過個體能力所能處理的狀況。

ü密度-強度理論:主要在探討密度高低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密度高不見得會引起人類行為上的負面效果,除非達到某一段點,否則密度高只會加強對原情境的反應。

ü行為束縛模型:強調當人們行為受到約束或無法行使時將產生擁擠感受。

ü生態區位模型:認為人在環境中,必須達到一定的人數才會發生擁擠的作用與感受。

 

3.家庭與家的空間環境 (p.242-247)

(1)家的建構要素 (p.243-244)

I.家是秩序感的建立過程:包括了時間、空間、權力等的建立。

II.家是需建立認同感:強調人與人以及人與住所之間的認同感。

III.家是經過一些儀式活動的建立:更清楚家的空間建立,讓親朋好友了解這是屬於某個人的專屬空間(如:入厝)

IV.家是可區分於外出的行為:於行為及衣著等可以不同於出門在外的正式及束縛。

(2)家的客觀空間與家人關係:色彩/音響與燈光/家具。

(3)家的主觀感受與家人關係:

I.私密性:避免外來的過度干擾及因內部成員過度互動所產生的壓迫感。

ü私密性愈佳的家庭,其家人關係傾向於較滿意度。

II. 擁擠感:擁擠感對夫妻關係、家人關係有負面的影響。
 

4.家庭與社區環境 (p.247-250)

(1)社區總體營造:由文化面著手,重新凝聚失散的社區力量,由居民的共同規劃/經營/參與,加深對社區的認識與了解,進一步產生生態共同體的意識,結合大眾力量來改善週遭環境,並促進家人安全幸福感的提升。(p.247)

(2)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所遭遇的困境:1.法令執行問題;2.組織問題;3.環境覺醒教育。

(3)個人及家庭將受到:1.住宅型式2.住宅間距離3.遊戲環境4.社區附近環境的狀況等社區環境的影響。

~~~~~~~~~~~~~~~~~~~~~~~~~~~~~~~~~~~~~~~~~~~~~~

~小花老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et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