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7()老人與家庭ch1-6章上課講義~小花苦力版

1    緒論:老化與家庭 (p.3-25)

1.家庭老年()學可分成兩部分,其一著重於老化狀態下的家人關係,另一則反映為隨著家中人口老化的家庭經驗(p.5)

 

第一節 人口成長趨勢與老化的關係 (p.5-11)

一、世界人口成長趨勢及影響  (p.5-6)

1.高齡人口數增加的原因如下:環境衛生改善、醫療服務、免疫能力增加、營養改善  (p.5)

 

二、台灣人口成長趨勢及影響  (p.6-7)

1.臺灣由於醫療體系進步及健康觀念提升,促使高齡者延長壽命,相對的也降低死亡率 (p.7)

2.造成高齡人口貧窮的可能性有下列原因: (p.7)

1)退出勞動市場或公民營機構後缺少薪資所得

2)退休金趕不上通貨膨脹後物價所得。

3)退休後仍繼續投入生產行列,其收入僅為15~64 歲工作年齡者的1/2 2/3

4)國民年金緩不濟急。

5)社會福利救助服務對象的標準相當嚴苛

6)會在中年就有良好的理財計畫,並規劃老年退休生活的人數並不多

 

三、人口成長趨勢對於家庭結構的影響 (p.7-11)  

()改變的婚姻狀態 (p.8)

1.在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守寡性別差異的原因:(1)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2)女性傾向嫁給比自己大的男性(3)鰥夫比寡婦容易再婚 (p.8)

 

()縮減的家戶規模 (p.8)

1.晚婚或性別角色等規範改變及高離婚率、老年喪偶等情形,使獨居個人數增加,間接產生許多由1人所組成的家戶

 

()居住安排的變化  (p.9-10)

1.老年個體中,獨居最常見的原因是配偶、小孩、兄弟姐妹過世。獨居者通常是女性年長者  

2.已開發東西方老年人居住型態,傾向夫妻與已婚子女不同住的現象。開發中國家,年長獨居者較少,主要和自己的孩子住在一起,但仍有地區性差異存在。

 

()社會支持比率 (扶養比)   (p.10-11p.21配搭)

1.社會支持比率:「依賴人口比」或「社會支持比」(各國對社會支持比的計算公式有些微差異,主要對可工作年齡的定義不同台灣定為1564 )

※老年人的支持比例是指65歲以上的人口除以2064歲的工作人口

2.社會支持率只是一種作為社會政策規劃的指標;但不能因社會支持率高,說老年人依賴年輕人的比率高,仍為許多超過65 歲以上的高齡者仍對家庭有貢獻或間接的協助家庭經濟發展,也有許多20~64 歲的工作人口依賴別人的撫養 (p.10)

 

 第二節 老化與家庭的知識脈絡  (p.11-15)

一、老化研究的發展 (p.11-12)

1.世界上最早的老人學教科書,在十三世紀問世,名為「生死書」,提倡人類長壽的秘訣在於改善健康,需注意個人衛生及公共衛生 (p.11)

 

二、老人學議題的研究方法 (p.12-14)

()橫斷面的研究法:針對不同發展階段個體的某種或多種行為,同時進行研究1.非取自於同一個體,所以無法解釋前後的因果關係  (p.12 )

2.只能解釋不同年齡階段的差異不能解釋差異是來自於老化還是該世代的特定文化或是歷史情況 (p.12 )

3.優點:可在短時間內蒐集到各年齡層之資料,是相對經濟的研究方法 (p.12)

 

()縱貫面的研究法:針對同一位老人或同一組老人的某種或多種行為特徵作追蹤研究,以消除世代的影響。優點:符合個體發展本義;易解釋發展過程中行為改變的因果關係。缺點:耗時、受試者練習後的影響(不斷接受同一測驗,熟悉之後自然會表現進步(p.12-13)

()時間序列設計:基於橫斷面研究與縱貫面設計所產生的問題,而提的替代方案 (p.13)

1.世代序列設計(縱貫性設計的延伸)連續測試兩個或以上的世代一段時間,因此得以在不同時間點,測量不同世代中同年的人  (p.13)

2.時間序列設計:可有效辨別測量因素或歷史因素中年齡及時間的差別,還可以用來斷定變化是來自於老化因素或歷史因素  (p.13)

3.橫斷面序列設計:結合橫斷面研究的設計與縱貫面研究的設計,加以改良 (p.13)

 

()回溯性研究法:以回溯方式蒐集個體過去生活史資料,從而分析研討與目前行為的關係 (p.13-14)

 

()同輩分析(cohort analysis):運用許多不同的抽樣調查在不同時間蒐集調查問卷或相同的資料,或過一段時間蒐集另外一些問卷,以便了解不同年齡的老年人及其意見、行為與其同輩有何不同  (p.13)

 

三、老人學議題的知識觀點 (p.14-15)

1.生命週期觀點乃認為每個「世代」(cohort)都有他們獨特的生命歷程,這些生命歷程乃源自於自身的經歷與當代文化  (p.14)

2.以生命週期觀點切入老化與家庭研究方法,主要有三個研究範圍:(p.14)

1)生命階段的轉換時機與個體外在歷史活動的關聯:生命階段的轉換時機與個體在生命週期中進入或離開不同的工作(如家庭、學校、工作、社群)及其連帶產生的角色轉變有極大的關連。

2)協調性對世代關係的影響:其研究範圍是指個體生命與群體家庭變遷的協調程度,特別是一生中家族間平衡關係的改變。

3)早期生命經驗對後續人生的衝擊:生命前期的事件對於個體或家族之後所累積的影響(短暫/長期/直接/間接)

 

第三節 多元文化脈絡老化觀及生活型態  (p.15-16)

1.社會現象學及社會建構主義學者,關心「老化」的概念是被誰界定的,也關心「老化」的概念是如何被界定;反對研究者僅將老化的數據作為研究推論的唯一根據,卻忽略將研究數據與被研究的高齡者對時間、空間、自我認知等因素共同探討。

2.女性主義的理論,嘗試經由連結個體與社會結構,去統整微觀及巨觀的老化途徑,指出資本主義及父權當道的社會,導致女性弱勢地位 (p.16)

3.多元文化的老化研究,是以接納不同文化為前提去兼顧個體的改變及鉅觀層次的改變。(多元文化理念下的老化研究內涵必須顧及性別角色、種族、階級,並且允許討論動態本質以及老化經驗的意義  (p.16)

 

第四節 老化對家庭的影響現況及未來發展   (p.17-20) 

一、居住型態、內涵與關係 (p.17-18)

1.老年人居住的自主權,部分取決於老年人是否擁有自己的房屋,另一部份取決於同住的成年子女(或非親屬關係的人)所提供的資源型態  (p.17)

2.「有距離的親密感」(intimacy from a distance),指年長雙親、成年子女雙方能住在鄰近區域  (p.17)

3.房地產隨著居住成員生命歷程中不同的需求與機會的來臨,以及相映而生的家庭經濟需求的關係而有所改變。在生命週期晚年寄宿以及出租形成所謂的「同等於家庭之社群 (p.17)

 

二、親屬間的相互依賴 (p.18-19)

1.親屬對於核心家庭的成員可以達成協助經濟、提供保障、負擔主要的福利等功能。

2.個體對於親屬的責任感會受家庭文化影響 (p.18)

 

三、跨世代間的支持 (p.19-20)

1.跨世代間的支持:年長的父母與成年子女以及與其他親屬間的互助狀況 (p.19 )

2.子女負有照顧父母的主要責任。大多數人會逐漸進入照顧者角色(早期生命經驗是決定照顧者的重要因素)

 

第五節 相關名詞解釋   (p.20-22)

一、壽命期望值(生命餘歲數、平均餘命):某一年出生人口的預期壽命 (p.20)

二、最大壽命值:指生物的預期最長壽命  (p.20 )

三、老化:有機體一生所有變化,這些變化有的好有的壞有的無傷大雅,反應器官功能下降,稱作『衰老』 (p.21)

四、扶養比:又稱「依賴人口比」或「社會支持比」主要顯示工作人口與非人口的比例

扶養比(dependency ratio)是人口統計學上重要的統計數據,但其所計算的結果並不表示所有65歲以上的高齡者皆是被照顧人口  (p.21)

 

※請注意的是每個國家對社會支持比的計算公式有些微差異~主要是對可工作年齡定義不同~如有的國家定義可工作年齡為18歲到64~~而我國定義可工作年齡為15歲到64~~所以請同學了解當要計算扶養比時的公式如下:

 

1.幼年人口扶養比公式: (幼年人口數)÷壯年人口數 x 100%

2.高齡人口扶養比公式: (老年人口數)÷壯年人口數 x 100%

3.扶養比公式: (老年人口數 幼年人口數)÷壯年人口數 x 100%

五、戰後嬰兒潮世代:指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64 年間出生的人口,這群人的共同經驗都是經歷貧窮白手起家刻苦耐勞至今累積許多財富的一群人

六、出生族,cohort)又被翻譯為「族群」用來描述因出生年齡接近,而擁有許多共同經驗的一群人 (p.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高齡者生理變化與健康促進  (p.27-60)

第一節 老化的生理理論   (p.29-30)

1.高齡者隨年齡,身體機能會逐漸衰弱,這是一種正常的老化現象。然而,每個人老化的速率是不同的,影響老化速率的原因有許多,健康促進能夠有效的減緩老化速率  (p.28 )

2.老化的過程是非常複雜且具有多種向度,並且通常還會伴隨某些生理功能上的喪失及衰退 (p.29 )

 

一、思特雷勒(Strehler):生理上的老化理論必須符合以下四個前提: (p.29)

1.普遍性:過程必須有普遍性(各生物體都必須經歷同樣現象)

2.有害性:過程必須是有害的,會造成生理功能衰退。

3.漸進性:功能喪失的過程必須是漸進的。

4.內因性:功能喪失必須是自然發生(無法被有機體矯治或更正)

由上可知,疾病具有有害性、漸進性、內因性等特點,但疾病卻沒有普遍性 (p.29 )

 

二、可充分適當解釋老化的原因五種老化理論:(p.29-30)

1.用久必損理論:器官就像機器隨著時間的消逝而逐漸耗損。在此模式中,老化是已經被事先設定的過程,即每一種族都有其生物時鐘,能夠決定其最長的壽命,以及器官受損的速率  (p.29)

2.自體免疫理論:老化是因體內免疫系統隨時間演變而產生缺陷,不僅攻擊外來的蛋白質、細菌和病毒,也產生抗體攻擊自己體內組織

3.交互連結理論:生理變化是由於細胞經由交互連結、化合物的累積而在細胞中產生必要分子間連結,這個過程會使老化細胞的運作,而且顯現老化的徵兆。

骨膠原是一種結締組織,會隨著年齡產生變化 (p.30)

4.自由基理論:是交互連結理論的延伸之一。大部分老化的改變都是自由基所造成。

自由基是高度活躍的分子,會從細胞中斷裂分離 (p.30)

細胞氧化時會產生的物質是:自由基(p.30)

抗自由基的元素:維生素Eβ胡蘿蔔素、碘 (p.30)

5.細胞老化理論:老化會使細胞的複製過程延緩,每個細胞具有一定程度的DNA,而最終也會耗盡

早衰症與維納氏症候群都是基因異常導致細胞加速老化,致使早衰症患者在15-20歲,維納氏症患者在40-50歲即壽命中止 (p.30)

 

第二節 隨年齡而產生之生理變化 (p.31-34)    

1.隨年齡而產生的生理變化包括:基礎代謝、身體組成、體重、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牙齒、舌、胃、腸)、內分泌系統(卵巢、睪丸、胰島腺、甲狀腺)、髮膚、免疫力、泌尿系統、肺臟、骨骼、肌肉、神經系統、感官(、眼)、睡眠、體溫(p.31-34)

(1)基礎代謝:會隨年歲的增長而減低, 10 年減低 20 (p.31)

(2)身體組成:規律性運動良好飲食是身體組成的重要條件 (p.31)

(3)循環系統 (p.31)

1)心臟會隨著年紀越大重量越重應付緊急狀況的能力也跟著降低 (p.31)

2)若無任何心血管疾病,收縮壓會隨著年歲增長而稍微上升,但舒張壓不會增加 (p.31)

(4)消化系統

1)牙齒:蛀牙、牙周病皆會導致掉牙(p.31)

2)(味覺):高齡者於7480歲時味覺會降低80%。另外缺乏使味覺降低 (p.32)

3)胃:年過40歲後,有時胃的細胞萎縮使胃酸分泌及酸度減少,影響鈣、鐵質吸收。胃細胞萎縮也使幫助吸收B12的內因子產製受影響,間接導致B12缺乏症 (p.32)

(5)內分泌系統 (卵巢、睪丸、胰島腺、甲狀腺) (p.32)

1)卵巢:停經前後婦女會出現不安、抑鬱、易受刺激、食欲不振、失眠、頭痛、出汗、臉及胸部出現紅色斑點、腹部及骨盆周圍的脂肪增加、恥毛減少、乳腺萎縮、乳頭變小。

2)睪丸:男人性機能約於20歲處於頂點,35歲以後睪丸之生理能力即呈現開始走下坡之傾向。

3)胰島腺:胰島素用以控制血糖的高低,規律的飲食適度的運動有助於維持胰島素的穩定

4)甲狀腺:高齡者甲狀腺的分泌減少,乃是因需求量減少,除非甲狀腺素缺乏,否則不需使用藥物  (p.32)

(6)髮膚

1)皮膚:高齡者皮膚變薄,且出現皺紋,主要是皮下脂肪喪失所致(p.32)

(7)泌尿系統:(p.33)

1)高齡者流經腎臟的血液減少,腎絲球濾過率減低,尿糖出現的機會亦會增加 

2)高齡者腎臟功能較經不起額外的負擔,對脫水缺乏運動等血流減少的情況應加以避免,並可透過:足夠的飲水、食物中必須僅含中度蛋白質與礦物質,及規律性的運動,以維持良好的泌尿系統循環功能。

3)超過65歲以上者,75%尿失禁的問題,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

(8)  (p.33)

1)肺是內臟中,老化最迅速的器官。

2)肺組織因為老化喪失彈性,使得進出肺的空氣量減少,呼吸功能減低

3)抽菸、氣管炎、肺氣腫會加速肺活量的減少。

4)測量肺活量可作為預測平均餘命的指標。

5)維生素ACE規律性的運動,有助於肺臟健康和維持肺活量。

(9)骨骼:高齡者骨骼變薄、變脆弱的原因通常來自鈣質的流失,尤以停經婦女為主 (p.33)

(10)肌肉:肌肉的肌力與耐力在老化過程中逐漸喪失,其喪失程度端看是否有規律性的運動 (p.33) 

(11)神經系統  (p.34)

1)腦:是身體老化最快的部分。過了20歲之後平均每天會死十萬個腦細胞,不會有新的腦細胞來補充,並且會沉積程度不等的脂褐質顆粒。

※維持腦部的健康:營養均衡、避免吸收毒性物質、血管問題的預防、控制產生毒性產物之疾病、保護頭部免除創傷

2)記憶:高齡者的短期記憶力差,但長期記憶力則不受影響

(12)感官  (p.34)

1)耳:高齡者對高頻率音的感覺降

2)眼:眼睛水晶體的調節功能在40歲前會逐漸減退,過了40歲後就會快速減退。糖尿病患者宜進行適當的血糖控制,以避免引發眼睛病變

(13)體溫:身體對體溫的調節範圍會隨年齡老化變差 (p.34)

 

第三節 健康與疾病指標   (p.35-41)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定義:身體的、心理的及社會的層面皆處於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而已  (p.35)

 

一、生理因素影響生活滿意度 (p.35-37)

1.對於健康可靠的評價,不只是醫生對病人生理狀態的診斷,還包括高齡者的自我感覺、觀察其行為,以及生活環境  (p.35)

2.生活品質定義為一個人功能性健康、勝任能力的感覺、日常生活功能的獨立、以及對於個人社會滿意度的綜合  (p.35)

 

二、社會及心理因素影響生活滿意度(生活品質) (p.38-41)

1.高齡者認為與子女同住仍是最理想的居住方式。

2.整體生活滿意情形:多數65歲以上高齡者對於目前對整體生活感到滿意;就性別而言,男性滿意度女性

3.個體對於自己健康的感受度通常與他的安適狀態與生活滿意度有關,自覺健康狀況良好的高齡者會比較快樂滿意並且參加較多社會活動,也不易感到緊張與孤獨。

 

第四節 健康促進  (p.42-57)

一、健康促進的定義:

1.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促進的定義:使人們增強其掌控和改善自身健康之能力的過程 (p.43)

2.丹尼爾的健康持續模式圖2-1 (p.44)

 

二、健康促進的起源:(p.44- 45)

1.健康促進的概念源自1965 年李維爾吉、克拉克所提出三段五級的觀念: (p.44)

1)初段預防:第一級為健康促進、第二級為特殊保護。

2)次段預防:第三級早期發現(診斷)早期治療(疾病控制)

3)三段預防:第四、五級限制蔓延(殘障)恢復常態(復健)

 

三、健康促進的在台灣 (p.45)

1.台灣1993開始進入人口高齡化國家(老人人口佔7%)65 歲以上高齡人口佔14,達到國際慣例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所稱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65 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20,達到超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

2.人口老化所面臨的最大問題:高齡人口及慢性病健康照護需求增加 (p.45)

 

四、高齡者的健康促進 (p.46-47)

1.高齡者健康促進不強調疾病與殘障,重點在於增進高齡者最大潛力以及將老化所產生的影響縮到最小  (p.46)

 

五、健康促進策略 (p.47)

1. 張蓓貞於2004年提出影響健康促進相關的因子包括了: (p.47)

1)政策、社區認知、全球問題、生活型態及職業因素:包括國內健康促進相關政策、WHO 對健康促進的推行,社會高齡化之後對健康促進的重視等。

2)整體概念:包括人性、精神與身體的相關性,也就是是否將健康促進作為生活必須要的一部分。

3)自我照顧概念:如達成健康促進將可增進個人尊嚴、是否有意願參加專業照護活動、政府是否能夠提供適當措施。

4)場所的控制:考慮個人對健康維護的責任與權利,以及造成健康無力感與疏遠的要素。

5)健康概念:個人有能力達到最大潛能狀態,包括:父母因素、環境因素、組織因素、個人因素等。

6)危險概念:生活型態是否成為危險因子,例如:飲酒、吸菸等。

 

六、健康促進行為:(p.49-56)

1.WHO健康的定義:為達成個人身、心、靈與社會的安康狀態。

2.針對高齡者健康促進的行為項目:(p.50-56) 

1)戒菸:要推行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戒菸首推為第一要務  (p.51)

I.抽菸容易致癌,妨礙健康促進 (p.50)

II.抽菸是導致其他疾病的高危險因素 (p.50)

2)壓力處理:高齡者在面對壓力處理之因應之道,如採取運動、以正向的態度面對事情、閱讀、保持忙碌、禱告、或與配偶及朋友分享等方式處理壓力,並且維持心靈上的安穩。而且藉由群體或個人的活動,能夠幫助他們處理壓力,並且感覺較快樂。

3)運動:運動不但能夠幫助個人減輕壓力,不但減輕身體負擔,也間接減輕龐大醫療負擔;爬山等運動可增進肌耐力。

國民健康局(現為國民健康署)於95年宣布每年的1111為「全民健走日  (p.53)

4)營養攝取:行政院衛生署所提供的老年期營養指南指出銀髮生活321:所謂3,就是指飲食三概念(1)均衡飲食,食物多樣化;(2)三餐正常,餐餐規律;(3)每天攝取6 杯水份(包括白開水、飲料、湯)。所謂2,就是活動2主張(1)多到戶外走走,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運動;(2)在家隨時找機會動動,例如:掃地、洗碗、種花、灑水。所謂1就是心情1點靈:常保持好心情(p.54)

高齡者若想要補充維生素,建議可食用綜合性維他命,而指高劑量的補充單一種維他命 (p.55)

5)足夠睡眠: (p.55)

(1)睡眠效率:指實際睡著的時間與躺在床上的時間之間的比率(p.55)

(2)改善睡眠品質的方式:1)合適的睡眠環境;2)規律的生活作息;3)適度運動;4)放鬆身心;5)避免吃過飽及攝取太多水分;6)避免菸、酒及含咖啡因飲料;7)不給自己睡眠壓力;8)少在白天睡覺;9)瞭解自己使用的藥物 (p.55)

6)規律服藥:服藥成為許多長輩的日常生活型態之一,由於高齡者記憶、認知等功能的退化,加上服藥觀念的偏差等,故在規律服藥上更加需要身體的人的小心注意與提醒。

7)健康資源之尋求:高齡者要如何尋求健康資源,並了解如何照顧自己,對於高齡者維持促進健康來是說相當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老人人格展與社會脈絡  (p.61-83)

第一節 人格特質與其發展理論  (p.63-71)

1.張春興(1995)人格的定義:個體在其生活歷程中,對人、對事、對己、對整個環境適應時所顯示的獨特個性 (p.63)

2.人格特質中所指稱的獨特個性,係指由個人在其遺傳、環境、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現於個人身心各方面的組成特徵  (p.63 )

 

一、人格特質理論:(p.64-66)

1.人格特徵是複雜的,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有助於個體在不同的情境下與人相處 (p.62p.64 )

2.麥克可瑞、寇斯塔綜合心理學家對人格特質的發現,整理出五個基本人格特質(OCEAN):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友善性、神經質 (其中神經質外向性與對經驗開放,成為日後研究的重點) ((p.64-66) 搭配p.653-1)

(1)開放性:具好奇心、彈性、有豐富的想像力、有藝術家的敏感。過去研究一直低估開放性的重要性,此特質是個人的政治態度及意識形態的重要決定因子。

(2)嚴謹性:勤奮、有規律、計畫周詳、守時且可靠。

(3)外向性:直率、喜歡社交、生氣勃勃、有自信且合群。

(4)友善性:有同情心、值得信任、較合群、謙虛且正直。

(5)神經質:神經質的人較容易焦慮、具有敵意自我意識較高、容易有不安全感、脆弱易受傷。有些特質理論將神經質稱為負向情感。

五大人格特質,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友善性及神經質,每一個向度都可以反應人格特徵的六個不同面向  (p.64)

3.人格特質理論:老年期人格趨往消極方向變化,如行為更僵化更內向更多的外控和孤獨感。對老年人人格特質變化的即時測量,有助於瞭解老年中人格發展的規律,並採取相應的因應方法  (p.66)

 

二、人格的階段理論 (p.66-68)

()榮格的人格理論 (p.66)

1.相信成人期人格仍然持續發展

2.認為人格可歸納為兩種傾向:關注個人外在世界,稱為外向性;指個人的內在世界,稱為內向性。要達到心理健康,這兩種傾向必須達到平衡 (p.66 )

3.一個人的人格,在年輕時外向性強,看重所經歷各階段的外在世界(尋找夥伴、職業)老年則轉為內向性強,即重視自身的內在世界,尋索生命的意義。

4.榮格主張一般人身上同時具有柔弱的女性氣質與剛強的男性氣質,通常年輕人僅表現出一個面向而竭力抑制另一面(年輕按照心中典型的性別角色行事,以適應他們的文化;老年以後,接受心理上的特色,過去一些隱而未現的人格特質,逐漸顯現出來)

ex 老年的男性傾向體貼、顧家,而老年女性則較傾向於獨立、有自信。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 (p.67-68)

1.人格是由個體內在成熟和外在的社會要求交互作用而決定 (p.67)

2.每個人的自我需經歷8個發展階段,這些連續性階段是依照生理發展來劃分,每一階段都有一個階段任務需要完成,並經歷一項衝突,克服每階段衝突是該階段成功的基礎(3-2(p.67))

 

3-2艾瑞克森的八個發展階段  (p.67)

 

時期

階段

目標

1

嬰兒期

 

信任vs不信任

經由對父母親的信任,對世界上建立基本的信任感

2

幼兒期

 

自主vs 羞恥與懷疑

建立自主及自我感來與父母親區別:對自幾的能力能自我控制或懷疑

3

學齡前期

 

進取vs罪惡

在父母的限制內建立一種進取感,對情感需要不會產生罪惡感

4

學齡期

 

勤勉vs自卑

在學校內建立一種勤勉感,學習謀生技巧而不會感到無力感或害怕失敗

5

青少年期

 

自我認同vs角色混淆

在社會中建立認同、自我概念和角色,對自我及社會角色不會混淆

6

青年期

親密vs隔離

對某人或更多人建立親密和連結,不會害怕因建立親密關係失敗導致社會孤寂而失去認同

7

成年期

 

生產vs 停滯

對下一代建立一種照顧和關懷感,放眼未來而不停留在過去

8

老年期

 

自我統整vs絕望

建立個人生命的意義,而不是對生命感到失望或苦澀或是虛擲的;接納自我及現在生活

 

三、發展系統理論與人格六焦點模型 (p.68-69)

1.發展系統理論:福爾徳(Ford)和樂尼(Lerner)所提出,強調個人只是情境中的個體,理解個人人格發展需要關注個相關的情境因素:日常生活情境、自個人生命全程的觀點出發、社會歷史時間範疇。上述3點都以直()接方式影響個人的人格發展  (p.62p.68))

2.人格三層次理論(麥克亞當 提出)  (p.68)

(1)第一層為人格的特質結構,不受特定情境影響,乃廣泛的、普遍的人格傾向

1)特質是與情境無聯的普通人格傾向。狀態是指個體的情緒、心境、飢餓感、疲勞、焦慮等心理感受的短暫變化,它的根本特徵是生理趨力(drive 

(2)第二層人格關聯,包括目標、發展任務、動機及人格中行動的一面。

1)個人行為構念:指人格特質的情境化。在個人行為構念層次上的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是指自我效能、結果預期、控制感等對個人生活構念的控制與調整過程。

(3)第三層為生命故事:對個人生活有意義事件的創造性敘說 (p.69)

1)生命故事:是一個有關生命意義的獨特構念,是個體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的詮釋,從某人的生活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其整個生活的變化軌跡 (p.69)

I.生命故事層次上的自我敘說是指陳述與生命歷程相關的社會認知活動,是一個當前情境與過去經驗相互作用的過程,從而可瞭解對個體的意義。自我敘說可以使人們理解什麼是對個體真正有意義的以及個體生命的核心價值,從而對個體未來的人格提供預測和解釋  (p.69)

※1999年胡克以此理論為基礎,在每個層次上增加增加「過程」構念,而發展出人格六焦點模型為:1.特質、2.個人行為構念(人格特質的情境化)3.生命故事(個體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的詮釋)4.狀態、5.自我調節、6.自我敘說(前三者構成人格結構人內在本質,後三者為人格結構內在本質相對應層次的運作過程) (p.68)

 

四、實證研究 (p.69-71)

()五大人格特質的穩定性 Robert McCrae & Paul Costa  (p.69-70)

1.中年人與老年人的人格特質確實與年輕人不同

2.人格特質具有終生穩定性,而有些人格特性有遺傳性。

 

()從主動到被動控制  (p.70)

1.老人變得謹慎而內向,如榮格所說,減少外向性而注重個人內在生活;並伴隨著老化,會減少衝動及傾向使用更複雜的自我防衛機轉 (p.70)

2.在老化的過程中,個體對環境逐步從初級控制轉變為次級控制,從同化適應策略轉變為順應適應策略,這是值得關注且複雜的動態過程  (p.70)

 

()性別角色認同的變化 (p.71)

1.紐嘉特研究呼應榮格及固特曼的觀點:兩性先天都具有剛強和柔弱的人格特質,但社會壓力及社會價值鼓勵他們在年輕時候,表現出較多該性別應有特質。

 

 第二節 人際與社會脈絡  (p.71-77)

1.家人是非正式社會支持體系的核心家人提供老人情感安全感及依附關係,而朋友則提供陪伴

2.照護關係的建立,通常由配偶及成年子女提供。

3.具有外向性及友善性特質的老年人,較易對長期照顧者表達感激之情,能減緩照顧者的壓力 (p.71)

 

一、婚姻關係 (p.72-73)

1.史坦伯格(Sternberg)提出.愛情元素:親密、承諾、激情 (p.72)

2.男女對喪偶有不同的適應方式,男性較可能尋找其他女性再婚,女性則傾向與其他寡婦為友,很難和男性建立關係。

3.當配偶因老化或慢性疾病而需長期照護時,女性大都會親自擔負照顧的責任,男性則傾向僱用他人代勞 (p.73)

 二、成年子女關係 (p.73-74)

1.「同住」及「供養」的傳統孝道內涵,子女與父母同住意願下降,但提供生活費的意願則上升,超過七成的子女給予父母金錢財務的支持。

2.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不是單向的,隨著平均壽命增加,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的相處時間也跟著延長,兩代之間互相支持行為更為明顯。

3.三個主要照顧動機理論:(p.74) 

1)互惠主義觀點:以社會交換論為基礎,認為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交換報償的體系(養育之恩、遺產) (p.74)

2)社會義務理論:成年子女基於社會期待去照顧父母,沒考量生活中可能產生互惠、煩惱、甚至崩潰之問題  (p.74)

3)依附理論:解釋成年子女照顧者的動機,父母與嬰兒形成依附關係,持續至整個生命全程  (p.74)

 

三、手足關係 (p.74-75)

1.在個人生活中擁有最長久的人際關係,甚至超過父母、配偶、子女、朋友等關係  (p.74)

2.不少學者發現在中老年齡階段手足關係再度出現緊密的現象(手足關係經由血緣而非經營所產生,具有不可切割性,無須耗費太多精力維持,且又涵蓋一生之久,故手足關係代表實質及心理等支持之重要來源,與老年生活的福祉十分相關) (p.75)

 

四、朋友關係 (p.75-77)

1.朋友主要是提供情緒上的支持,較少提供實際上的照顧工作

2.老人期待朋友能提供友誼與短暫的危機介入,至於主要的資源供應及長期照護需求,則留待家庭成員來滿足。

 

第三節 角色轉換與調適 (p.77-80)

一、角色轉換 (p.77-78)

1.老人在其角色轉變的過程中,丟棄很多原有的角色,極易陷入所謂「無角色的角色」之困境,常是社會上認為沒有價值的狀態 (p.77)

2.老人角色變遷的觀點來看,常被提到幾種情形:角色退出、角色重新投入、角色易位、角色繼續 (p.77)

職業代表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故高齡者在退休初期,較可能經歷角色混淆階段,及自我概念呈現矛盾狀態 (p.77)

※老年期的重大任務是在角色轉換時,重新定義自我概念 (p.77)

4.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重新定義通常是透過同化一些新的體驗到原來的概念中,或調整舊概念來符合新的現實  (p.78)

當新角色內化成一個穩定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並能調適現實生活的改變時,就表示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成功適應 (p.78)

5.一個將自我概念完全建立在社會角色或他人期待的老人而言,角色的喪失,特別易影響個人的自尊  (p.78)

6.自尊(self-esteem)是指個人對於自己生命價值依據其個人的理想而進行的主觀評估,帶有「理想自我」的色彩,易受到像退休、寡居、健康狀態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p.78)

角色逆轉現象:老人從供給者的角色轉變成需求者的角色 (p.78)

 

二、適應與調適 (p.78-80)

1.適應:包括應付、目標設定、問題解決和其他企圖維持心理平衡等行為 (p.79)

2.調適:指一個人對壓力的反應方式,包括用來面對內在和外在突發事件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反應  (p.79)

  • 調適策略:對壓力狀況「有計畫的行為(p.79)
  • 當壓力源被視為負向時,老年人比起年輕人較少使用直接面對作為調適反應,而可能用沉默技巧或以正面觀點再對這個狀況做評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夫妻關係 (p.87-119)

1.結婚25周年→婚,50周年→(金禧)607075周年以上→ (p.89)

 

第一節 老年婚姻生活的現況  (p.89-92)

一、老年婚姻狀況 (p.89-91)

1.女性長者喪偶後再婚率較男性主因:華人傳統的社會文化價值影響(家庭為主/男性的從屬) (p.90)

 

二、老年生活滿意度 (p.91-92)

1.布瑞歇爾(Brecher)和羅賓森(Robinson),婚姻滿意度會隨著家庭生活週期的變動,大致會呈現U字型的變化 (p.91)

(1)夫妻的婚姻滿意度會在第一個孩子出生逐漸開始降;在養育孩子時期降至谷底;在孩子離家獨立生活逐漸提高 (p.91)

 

第二節 夫妻與婚姻關係的調適  (p.93-103)

1.由家庭生命週期來看,伴隨著退休與邁入老年生活,個體需要面對的議題與任務可能包含有:1.面對生理的衰退;2.調整與學習自我在家庭與社會的新角色3.維持自己和(或)夫妻的職責與功能4.面對疾病與死亡 (p.93)

 

一、婚姻關係對老人的重要性 (p.93-94)

1.婚姻的功能包含有愛、相屬感、以及相互依賴感(p.93)

2.家庭結構的改變,幾乎是每個老人皆須經歷的;對絕大多數老人來說,無論是否與子女同住,家庭是晚年生活唯一的依賴 (p.94)

3.對老年夫妻而言,他們可以從婚姻中得到諸多正向的支持與協助,因為老年夫妻的婚姻關係具有相互支持與依靠的特性 (p.94)

4.老年夫妻婚姻期望:老年男性傾向親和;老年女性傾向成就導向 (p.94)

 

二、婚姻衝突與溝通 (p.94-97)

(一)婚姻衝突

1.婚姻衝突不單造成婚姻關係的緊張,如果使用有效的因應方法對婚姻反而形成助益,因此夫妻衝突可以是婚姻的危機,但也可以是轉機 (p.95)

2.處理婚姻衝突的原則:(p.95)

1)技巧性預防若夫妻雙方有一方已能靈敏的覺察,刻意轉移話題,技巧性的閃過衝突的發生,那麼便可降低衝突 (p.95)

2)暫停溝通當無法技巧性避過,而衝突發生時,若有一方及時提醒或離開現場,避免衝突繼續,等彼此冷靜後再做溝通,將可避免在情緒當下,做出任何非理性的決定或話語。

3)鎖定問題:衝突的發生有時在於夫妻雙方對問題的誤解,因此當彼此冷靜時,應將話說清楚,且將討論重點放在事件本身,不翻舊帳,並且把握對事不對人的原則 (p.95)

4)不以沉默對待拒絕交談,也就是保持沉默,是為了報復或操控對方。希望對方能夠閉嘴,或者退讓,對另一半而言是一種心理上的折磨,而這種方法很難解決衝突  (p.95 )

5)找出共識:當彼此以開放的心冷靜溝通後,先充分自我反省,且尊重對方意見,積極尋找雙方可接受的解決共識

6)徹底執行凝聚共識後,雙方就要徹底執行解決的方式 (p.95 )

 

(二)有效的溝通原則(p.96)

1)秉持真誠尊重開放的態度

2)採取傾聽 (觀察對方非語言的 訊息)

3)避免指控和攻擊  (p.96 )

4)明確並且直接陳述自己的期望與要求

5)探索各種解決問題之道 (p.96 )

 

三、婚姻與家庭的韌性 (p.97)

1. 高特曼(Gottman),婚姻有兩種型態:1.非規律型,配偶很難從平常的不同意見以及抱怨回復到原來的關係;2.規律型的婚姻,配偶能夠將關係的緊張處理好並且增進他們的親密感 (p.97)

2.婚姻韌性:婚姻通過逆境考驗的歷程(受個人信念個人與夫妻面對逆境的因應影響)。具有包括:包容、體諒,接納與超越以及忍耐、克己、順從的內涵 (p.97)

(1)接納、順應也可以當成是一種控制,它並不是完全是消極、被動的,它可以是一種迂迴的控制,華人夫妻從文化中主動地擷取一些精神上的力量,順應時事,有所接納與承擔 (p.97)

3.家庭韌性:家庭系統能成功地處理他們生活事件的能力,以及家庭能夠適應與身陷於重大逆境或危機後的勝任歷程,強調家庭如何在面對有壓力的情境中依然能克服、過得好的一種現象,是一種讓家庭恢復常態生活,不至於被生活中的壓力、挑戰擊垮的力量或信念(即家庭能成功處理生活中現在與未來挑戰的一種力) (p.97)

4.在華人家庭,忍耐是婚姻韌性的核心精神 (p.97)

 

四、影響老年夫妻婚姻關係的因素 (p.98-99)

1.子女離家:老年夫妻會因代間的情感、互動、相互協助等,而享有不同品質的婚姻生活。

2.退休:夫妻退休時間先後(單一型(或稱傳統型)退休/不一致退休/同時退休)與安排會對家庭生活產生不同影響。而退休會凸顯婚姻生活原本存在的正面及負面品質。

3.身體健康狀況:老年夫妻的婚姻是以互動與持續的生命歷程為基礎,由於婚姻關係具有相互支持、依靠的特性,因此當配偶生病需要照料時就會特別明顯 (p.99)

 

五、老年夫妻婚姻關係的維繫與調適 (p.99-103)

1.家務分工:家務分工是一份帶著關愛與學習的工作(延續退休前的分工模式)

(1)傳統社會中,普遍認為家務事是象徵女性的符號 (p.100)

(2)夫妻會持續他們退休前的家務分工模式  (p.100)

2.性生活:性的表達不侷限於性交;中年時的性生活模式可預測老年夫妻的性生活模式 (p.101)

※老年夫妻的性生活模式,杜克縱貫研究:

1)男性和女性的性活動會隨年齡而逐漸衰退但到70歲時1/2的男性和女性依然還有性活動。

2)即使是性生活較活躍的夫妻,性行為的次數也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

3)對大多數老年夫婦來說,性趣普遍比性活動高

3.休閒生活的安排:一同參與可增進健康、增進情感關係。

4.建立共同目標:夫妻具有共有的信念/目標,較可承受及減輕壓力 (p.102)

1)接納既有,變其可變:互相妥協,學會放大對方的優點,縮小對方的缺點。

2)重視婚姻,拒絶破壞:外遇、一夜情,都要勇敢拒絶  (p.102 )

3)婚姻要保持彈性:創意、小驚喜。

5.理性、開放的溝通方式是預防、解決衝突最好的方式  (p.102)

6.婚姻品質的優劣,取決於彼此對婚姻的責任與用心 (p.102)

 

第三節 喪偶與鰥寡生活  (p.103-113)

一、喪偶的歷程 (p.103-p.104)

1.喪偶對於鰥夫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大於寡婦的原因 (p.103)

(1)男人的情緒支持大都來自於配偶

(2)鰥夫健康衰退的狀況比寡婦嚴重

(3)鰥夫的家務時間增加的比寡婦多

(4)因為男性的死亡率較高鰥夫較不易有同為喪偶的男性朋友

2.斯爾沃曼(Silverman)將喪偶之悲傷過程分為三階段: 崩潰階段、畏縮階段與適應階段 (p.103)

 

二、喪偶後所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p.105-p.107)

1.與寡婦相比,鰥夫因較不易表達他們的悲傷,也較無法調適失落感 (p.105)

2.老年喪偶者經歷配偶死亡,所面臨的問題相當多,可能包含有角色的認同、情感的孤獨與空虛、經濟困難、居住環境改變、個人的死亡焦慮、及重新學習一個人的生活模式等 (p.105)

3.喪偶者本身的適應能力自我溝通自主控制夫妻關係重要他人及社會資源網絡的協助,是其走出喪偶悲痛過程的助力,但喪偶者本身的主觀意識、人格特質等卻也是使喪偶者走出喪偶傷痛的最大阻力 (p.107)

 

三、喪偶的調適 (p.107-p.110)

1.喪偶的調適 (p.107-p.110)

(1)發揮社會網絡的功能:面對喪偶的歷程,有許多老人能以正面的態度來度過,其中最主要的助力是社會網絡所發揮的功能 (p.107)

社會網絡如可發揮功能,可直接紓解與間接緩衝的效果,保護喪偶老人面對人生轉折。

(2)運用家庭網絡的力量:家族網絡包含在社會網絡中,包含血親(父母、子女、手足)與姻親(公婆、媳婦)(p.108)。在喪偶悲傷期代間關係的和諧和支持是老年喪偶調適的重要因素 (p.108)

高齡者較易自覺生理和心理已較無法承擔或擴展外圍的社會關係,故而較會將互動的對象鎖定在較親近與滿意的對象 (p.108)

(3)轉移注意力,保持生活的忙碌:如透過培養新興趣、結交新朋友、進修,獲得成就感。

(4)改變生活的環境,嘗試新的生活:嘗試新的生活方式,重新找生活樂趣,恢復自己的信心和生存意志。

(5)化被動為主動,重新建立自我角色與價值:喪偶老人不單是接受支持的一方,也是提供服務的一方,透過勞務或經驗的提供形成互恵的支持關係,有助了解喪偶老人生活適應 (p.108)

(6)尋求抒發心情的方法或專業人員的協助:自我調整有困難時,可以求助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7)協助改變信念,建立正確的觀念:改變信念(了解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規律)/重建自我認同和社會角色/亦可考慮再婚。

 

四、影響東方老年戀愛、再婚的原因 (p.111-112) 

華人社會中,女性再婚比率遠低於男性的主要原因為受到傳統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影響 (p.111)

2. 影響東方老年戀愛、再婚的原因

1)老年人本身舊觀念:怕再婚會引起別人恥笑

2)子女的反對:怕遺產落入他人手中 (p.111)

3)居住及經濟條件:缺乏維持獨立生活的收入,較有意願再婚

4)社會文化的價值觀以及社會的輿論:特別是和自己年齡差太大者

5)缺乏服務與諮詢的機構:缺乏老年人的再婚機構,降低老人的機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章 親子關係  (p.121-149)

第一節 台灣老年父與子女親子關係的現況 (p.123-128)

一、老人家庭結構現況

1.家有老年人口的家庭,以三代同堂的情形較為普遍。

 

二、老人健康現況

1.老年老化是必然的生命現象,而家中長者健康往往牽動的是家庭的壓力與危機,因此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在高齡化社會中就顯得相當重要 (p.124)

 

三、老年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現況(p.126-128)

1.家庭生命歷程來看,老年期是人生悠閒的黃金時期  (p.126)

2.華人社會深受傳統親子代間關係所提出的「反饋模式」「養兒防老」,亦即親代撫育子代子代瞻養親代的親子關係型態,也就是孝道文化的影響。雖然西方社會親代撫育子代子代撫育孫代的「接力模式」觀念亦逐漸被華人社會接納,但是華人社會的老年人,大多還是認為在自己晚年的時候,可以享受子女的照顧、含貽弄孫家人團圓才真的是圓滿人生的展現  (p.127)

3社會上對於許多待業中、有工作、單身、甚至是已婚的成年子女對老年父母的依賴戲稱為:「啃老族」或「尼特族  (p.127)

 

第二節 代間關係理論 (p.128-133)

1.特別是在重視家庭的華人社會中,家人關係更是教養和社會化的重要依歸,其影響不僅反應在個人身心發展和生活適應上,更泛化到家庭之外的組織與和社會,經由「家族化歷程」形成華人社會特有的現象 (p.128)

2.代間關係狹義是:父母與子女不同世代之間的關係,廣義是: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關係 (p.128)

 

一、家族主義理論 (p.128-130)

1.家族主義指:在一個以親屬關係所建立的社會組織,組織中每位成員都負有個人特定的角色義務與權利 (p.128)

2.在華人世界的家族主義即是指「三綱五常」的社會倫理 (p.129)

(1)華人社會重視家庭,一切社會組織都從家庭出發

(2)強調的是尊卑觀和父母絕對的權威

(3)女對父母應盡子職的孝親觀,應當尊敬順從父母長輩的尊卑觀

(4)重視上對下的單向溝通,及子女順從的倫理互動,親子關係較為階層式

(5)孝親觀強調的是子女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應包括內心感激,及外顯於行為表現

(6)尊卑觀重視長輩對晚輩教導的正當性,以及賦予長輩有權力透過處罰來幫助孩子改過不當行為

3.華人社會傳統的親子互動,是建立在人倫關係的運作上,強調「父慈子孝」的倫常系統 (p.130 )

 

二、社會交換理論 (p.130)

1.社會交換理論由互惠、交換原則來解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們會尋求較大利益與較少成本,得到利益者通常也是利益提供者。

2.養兒防老是時序性的「投資-回報式」交換。

3.社會交換理論呈現互惠的代間關係,當代間的互惠關係越滿意時,子代或親代個人越有意願投資在這樣的關係中。

 

三、家庭系統觀點理論 (p.130-131)

1.家庭系統觀點理論來看代間關係,可由「規則」的角度出發,因這理論提出「規則」決定人類行為的重要概念,但這些規則不會因個人需求、人格特質而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p.130-131)

2.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認為,家庭規則會隨著社會世代結構的轉變而轉變,如過往常見的三代同堂大家庭轉變為現今的小家庭結構  (p.130)

3.家庭系統理論觀點認為,家庭互動越僵化,就會發現其家庭規則愈多

4.家庭系統觀點理論重視家庭中次系統與次系統之間的關連,次系統指的是:夫妻系統、親子系統、手足系統…等。

(1)每一個次系統都會在家庭中執行不同的功能

(2)重視次系統與次系統之間的關聯

(3)同一位家庭成員會在不同的系統關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5.家庭是動態系統,透過系統內各次系統的互動來達成系統間的平衡;老人與子女間對家庭規則的認知彈性會影響親子互動及老年生活。

 

四、世代傳遞理論 (p.131-132)

1.鮑文(Bowen)於1978年所提出的「多世代傳遞過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是代間傳遞概念的起源  (p.131 )

2.代間傳遞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做「分化」,這有三種意涵:1.個體與家人之間的緊密程度2.個體自我的情感功能與理智功能的融合程度3.自我的成熟度  (p.131-132)

分化來看代間關係,就是指自己與家人之間的關係距離,當關係太過緊密,也就是分化程度越低,則困擾越大  (p.132)

2.多代轉移」是解釋世代傳遞的另一說法,說明了代與代之間的家庭情感會投射至下一代甚至下下代 (p.132)

 

五、家庭發展理論 (p.132-p.133)

1.週期是週而復始的一種過程,生命週期觀點常用來描述自出生到死亡依序發生的事件 (p.132)

2.家庭生命週期是以「家庭」為觀察單位,由一對夫妻的結合開始,因子女的出生而使家庭規模擴張 (p.132)

3.空巢期」,客觀定義-孩子離家即是空巢期的開始  (p.133)

4.面臨子女的離家,親代父母若調適不當而產生憂鬱失去目標身分危機等便會出現「空巢期症候群(p.133)

 

第三節 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互動 (p.134-138)

1.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關係是互助互惠的,協調彼此角色的改變、覺察兩代差異並調整互動方式,有助於提升兩代關係 (p.134)

 

一、未婚子女與老年父母

1.此階段老年父母與未婚子女均在互動中摸索「」、「」平衡的情感距離,兩代須相互尊重支持以呈現彼此可接受的相處模式 (p.135)

 

二、已婚子女與老年父母 (p.135-136)

1.父母的掛心與關心子女的行為,亦是很難動搖的。無論已婚子女是否與老年父母同住,老年父母仍會和子女擁有良好親子關係的期望。老年父母對於子代的關心亦不會是否同住而減少,反而會多提供自己的能力給予子代幫助。

三、姻親子女與老年父母 (p.136-137)

1.在家族主義中,姻親子女與姻親長輩的互動,會受到家庭主從秩序的影響  (p.136)

家族主義中家庭的主從秩序,優先順序為輩份關係年齡關係,最後是性別關係 (p.136)

2.時代變遷下,產生了「混合型」的家庭,一方面保留傳統社會遺留下的父子軸家庭部分特徵,另一方面又需增加夫妻軸的家庭的特色  (p.137)

1)男性中心轉向兩性平等

2)上下接續的垂直排列轉為平等對待的水平共處

3)由兩代(或以上)代間同居轉為代間分居的形式

4)家人關係由角色優先轉為情感優先

5)嫁出去的女兒不一定是潑出去的水

 

四、成年孫子女與老年祖父母

1.祖孫關係是互動且雙向(陪伴與傾聽)

2.相對於與子女同住,老人更重視的是互動的「品質」 (p.138)

 

第四節 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的照顧  (p.139-145)

1.竹竿家庭」:老年潮的來臨,家庭型態多元化,世代變長,加上少子化的影響,下一代旁枝很少,而壽命的延長,世代重疊時間變長,每個人的系譜只有樹幹,沒有樹枝,形成竹竿家庭 (p.139)

一、子女職責 (p.139)

※「子職」指為人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所盡的職分,以及應負的責任 (p.139)

1.「獨立自制」-做好自己分內的事、使父母放心,能完成父母親所交辦的事,以及照顧自己不讓父母擔心  (p.139)

2.「陪伴體恤」-花時間陪伴父母、不頂撞父母、陪父母做他們喜歡的事 (p.140)

3.「生活協助」-幫父母分擔家務、分擔父母的經濟負擔 (p.139)

4.「傳訊安心」-外出時,會主動告知行蹤及不做危險的事

5.「情感支持」-傾聽父母的想法、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

6.「反哺回饋」-節慶或生日,表達祝賀及感謝。與父母分享新觀念,與子女一同成長,委婉提醒父母的不當之處及把自己所學或專長分享給父母 (p.140)

※無論是親代職責或子代職責,都是屬於雙向的親屬關係,維持良好的代間互動,是必須彼此努力的。

 

二、老年父母的需求照顧 (p.141- 142) 

(一)經濟需求照顧:經濟需求是最實際的需求,而老年平順生活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有經濟的保障,會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比較安穩。

(二)健康需求照顧:因老化而身體機能退化,也是老年父母期待子女可以隨侍在旁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情感需求關顧:情感需求照顧常常被子女忽略,但對老年父母而言卻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對老年人而言,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孤單的感受

 

三、成年子女的照顧壓力與因應 (p.143- 144) 

(1)生理壓力:照顧者可能有體力不支、疲倦、身體疼痛等狀況,影響照顧者的身體健康。

(2)心理壓力:長期的照顧,引起心情和情緒的影響,有憂鬱、焦慮、生氣。

(3)經濟壓力:申請外勞/看護照顧或是送機構照顧,是不得己的,然而相對多出了一筆必要的支出,造成家庭經濟壓力。

(4)家庭壓力:照顧失能長者是要高度投入的繁瑣工作,時間、體力、精力及情緒上均受極大的影響,家中因照顧方式認知不同,因而產生歧見,會增加家中成員的衝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章 祖孫關係 (p.151-190)

1.祖父母代替父母親的角色,成為孫子女的主要照顧者,稱之為隔代教養 (p.152)

 

第一節 台灣祖孫關係的現況 (p.153-159)

1.2010起,台灣祖父母節在每年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

2.199012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101訂為國際老年人日  (p.153)

 

一、祖孫關係的重要性 (p.154-155)

1.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使得家庭結構朝「世代數多,每代人數稀少」的變化發展,這就是「荳莢式家庭」(p.154)

2.祖輩在孫輩的成長中有直接及間接的影響,直接影響有:給予建議與保護;間接影響是:家族歷史的傳承,一種生命的接續而讓家族得以延續 (p.155)

二、影響祖孫關係的因素:個人因素、父母因素與文化因素 (p.155-157) 

(一)個人因素 (p.155-157)

1.孫子女本身:孫子女的年齡、性別、氣質等都會影響與祖父母的關係,因不同孫子女性別給(外)祖父母帶來不同感受。

2.祖父母的年齡與健康狀況:健康狀況不佳時,較難以和孫子女有太多親密關係

3.祖父母的性別:研究發現孫子女較願和祖母在一起,因()祖母與孫子女多用「心」互動,()祖父多用「腦」。

4.其他:如祖父母的婚姻狀況

 

(二)父母因素  (p.157)

1.孫子女與祖父母間關係親密與否,亦取決於父母親和祖父母間關係的良好與否。父母親與祖父母接觸愈頻繁,情感緊密連結,通常也使得祖孫關係更佳良好。

 

(三)文化因素:(多子多孫多福氣)西(個人主義/獨立自主)文化差異。

1.西方個人主義色彩濃厚且強調獨立自主,罕見孫祖世代同住。東方社會之祖父母較會干涉父母親的家庭活動與孫子女之教養  (p.157)

 

第二節 祖父母的角色與參與 (p.160-168)

一、祖父母的角色、家庭參與相關理論 (p.160-p.165)

(一)家庭發展理論 (p.162-p.163)

1.家庭發展理論源自於社會學家對家庭生命週期family life cycle)的研究(p.162)

2.家庭生命週期的八個階段:新婚、家有嬰幼兒、家有學齡前兒、家有學齡兒、家有青少年、子女離家、中年父母、老年家庭  (p.162)

3.依家庭生命週期歸納家庭發展3階段:建立期、擴展期、收縮期。家庭發展的三個階段中,每一個階段個人均有其在家庭中必須扮演的角色與發展任務,當角色的位置不同時,其任務也有所不同  (p.162)

(1)建立期 (新婚期) 建立期是指由兩個獨立的個體結合建立起家庭,互相滿足婚姻關係,並且學習融入婚姻所建立的親屬關係,也開始建立自我家庭的規則(p.162)

(2)擴展期:此期的角色任務為調適自我角色的轉換,學習教養子女的技巧,適應學齡期兒童的各項教育需求,以及與青少年子女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p.162)

(3)收縮期:又可稱之為「空巢期」,意指子女離家,家中有中年父母或老年家庭階段。家庭發展任務為:調整與成年子女的代間關係,還必須面對自我身心的衰退外,還必須懂得轉變和調適父母升格為祖父母的角色適應問題。(p.162-163;表6-2)

 

 

6-2 祖父母的家庭生命週期階段發展表 (p.162-163;表6-2)

階段

扮演的角色

家庭發展任務

收縮期(空巢期)

 

 

--祖母

--祖父

1.婚姻關係的再調適

2.調整與成年子女的代間關係

3.適應為人祖父母的角色

4.適應身心變化

5.安排退休家庭生活

6.適應獨居或喪偶

7.享受含飴弄孫之樂

 

4.在三代同堂及高齡社會下,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會產生「養育期重疊 的現象。養育期重疊:指進入收縮期的祖父母回過頭執行擴展期的任務 (p.163)

 

()家庭系統理論:

1.強調觀察次系統間的互動關係(p.163)

2.強調成員間的互動觀系是動態的(p.163)

3.認為每個成員會在次系統中,會扮演合乎社會期待的角色行為(p.163) 

4.家庭系統包含的四個主要次系統,分別為:夫妻親子手足祖孫 (p.164)

 

二、傳統文化家族主義的內涵與轉變 (p.165-168)

 ()家族主義的內涵與轉變 (p.166-168)

1.家族主義的概念,源自於華人社會的父權概念 (p.166 )

2.在華人傳統家庭文化中,特別重視家族的關係所形成強烈的家族觀念,稱之為家族主義  (p.166-167)

3.家族主義不同層次與概念:(p.166-167)

1)家族主義是一種社會組織的運作特徵

2)家族主義是一套行為

3)家族主義是一套態度系統:指個人對家庭中的角色義務與權利所抱持的態度與想法,其中包括4個向度:(1)強烈的歸屬感(2)追求家庭成就(3)重視家族永存不朽(4)家族的延續 (p.166)

 

第三節 兩代共教養 (p.169-174)

1.兩代共教養:是指祖父母知覺與幼兒的母親一起參與養育孩子時,產生的支持或抵制行為,其中包含了祖父母、幼兒母親和幼兒之間的關係。(p.169)

 

一、兩代共教養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p.170-174)

(一)正向影響

1.家人關係的增進:由祖父母協助照顧孫子女之後彼此互動機會增加家庭關係變好,祖父母更能瞭解成年子女的困難與壓力,孫子女的父母感受到長輩的支持,可以減輕照顧幼兒的壓力,會更孝順,產生感激之情使得家庭和諧。

2.教養的協助與經驗傳承:祖父母協助教養孫子女,獲得長輩教養幼兒的經驗與知識,成年子女對教養照顧孩子減少摸索的時間;透過長輩的指引傳授駕輕就熟,是理想型態的家庭,家有長輩真好,真是幸福家庭 (p. 171)

3.生活壓力紓解:女性投入職場,為職業婦女,家中有長輩照顧與協助教養幼童。育兒與家務工作長輩協助,在經濟上有自主能力,還可追求自己的理想 (p. 171)

4.代間教養職責:老年人認為自己有能力幫助子女及孫子女,就會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及責任。

照顧孫子為世代的延續,是家人間應該相互協助的事,也是身為祖父母責任之一 (p. 171-172 )

 

()負向影響

1.角色期待與衝突:媳婦與婆婆分屬兩個不同的世代,彼此在角色期待與教養方式上也就可能較不一致,兩代間在角色責任與情感的拉扯,容易產生衝突與負面情緒 (p. 172)

2.教養幼兒不一致與衝突:因為不同世代背景,易引發不同觀點 (p. 172 )

3.祖父母的生活和健康失調:

(1)祖父母在照顧孫子女的過程中,常為配合提供孩童各項照顧犧牲了自己聯絡社會網路的機會與時間。

(2)祖父母在照顧孫子女容易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如果突然接下照顧孫子女的工作,會產生焦慮和身體健康問題。在心理健康方面,祖父母協助孫子女常會使自己無法兼顧需求,而產生沮喪、焦慮、親職壓力。無論是全職祖母都一樣呈現高度的沮喪與親職壓力  (p. 173 )

 

 第四節 祖孫的互動與隔代教養  (p.175-183)

一、祖孫的互動的情形

1.祖孫關係的5類型:親密型(互動最高) /表面型(以滿足生理及物質需求為主) /互惠型(關係建築在條件交換上) /疏遠型(關係較冷淡) /否認型(祖父母不接受祖孫教養的情況) (p. 176)

 

二、隔代教養的現況、成因與挑戰

()現況 (p.179)

1.隔代教養:行政院主計處(2000),該戶是由祖父母輩及至少一位未婚孫子女所組成,且第二代直系親屬(父母輩)不為戶內人口但可能含有同住之第二代非直系親屬  (p.179)

(1)狹義隔代教養:祖父母負起完全或大部份的教養及照顧責任 (p.179)

(2)廣義隔代教養:除了祖父母,親友在任何適當的時機提供孩子適當的教養與照顧亦屬之(p.179)

 

()隔代教養的成因 (p.179)

1.父母的婚姻狀況(離婚、分居、再婚等)

2.經濟方面(到外地工作、無經濟能力可扶養等)

3.疾病問題(健康、精神狀況不佳等)

4.法律問題(父母入獄、惡意遺棄等)

5.其他(死亡、失蹤等)

 

()隔代教養對祖孫的影響 (p.180-182)

1.對祖父母的影響:經濟面/生理健康面/心理健康面 /社會關係面

2.對孫子女的影響:教育適應面/心理健康面 /社會關係面 (p.181-182)

 

()建議(調適的方式)  (p.173-174)

1.多注意孫子女及自己的身心健康

2.不在孫子女面前批評其父或母

3.鼓勵孫子女與父母往來

4.祖父母應採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

5.針對孫子女的個別差異,給予適切的關愛

6.與學校老師保持良好的溝通、聯繫,並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

7.建立社會資源網絡,善用資源

8.吸收新知,增強親職教育的知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et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