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103(上)家庭人類學  期中重點第1章至第6章小花整理版~~如附~~若有誤植~請通知小花~~

 

上菜囉~~

~~~~~~~~~~~~~~~~~~~~~~~~~~~

 

期中重點第1章至第6章小花整理版

1

1.          人類學的發展:人類學正式成立為一門科學在19世紀40年代。(p.5)

2.          一般而言,人類學分為那幾部門,主要的重點為何? (P7-11)

3.          人類學的內容:

(1)       人類學的內容,包括:人類的演化、世界的人種、史前的考古、語言學以及人類的文化,也包括人與自然關係的技術體系、人與人的社會體系、以及人與超自然的理念體系。(p.12)

(2)       技術體系、社會體系、理念體系的內涵。(P.12-13)

4.          民俗學定義及與民族學的差異為何?(P.9p10)

5.          人類學的貢獻可歸納為哪四大點?(P.14)

(1)       綜合與整合各種對人研究的科學來研究人類行為。

(2)       提出文化概念及文化的相對性。

(3)       促進人類了解自己,了解別人,增加彼此間的了解。

(4)       確定各種決定論,指出種族偏見、階級鬥爭等錯誤的理論。

6.          人類學的興起:(p.15-16)

(1)       人類學之父:希羅多塔斯(希臘人)在「樂神歐特佩」一書中記載:埃及的服裝/勞力分工/宗教儀式/種族類型及語言等。

(2)       中國人類學相關著作則有:

     Ø   尚書:最古的史書。
     Ø   山海經:最古的人文地理,富有民族志材料。
     Ø   班固漢書中的地理志:有西域列傳。
     Ø   司馬遷的史記:有匈奴列傳。

(3)       直到十八、十九世紀的探險家、商人和傳教士,開始引起關於人類學變異性及文化起源等問題的探討。

7.          演化論認為:(p.16-17)

(1)       社會像有機體一般,依照不變的法則,從簡單的形式進展到複雜的形式。(p.16)

(2)       文化是一種連續階段的演進,從野蠻的狀態演進到文明的狀態。(p.16

(3)       文化是一種連續階段的演進,在世界各地,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p.16

(4)       在文化演化中的三階段,包括了野蠻、半開化和文明。(P.17

(5)       文化演化派特有的志趣是探究家庭、法律、財產和宗教等制度的起源。(P.17

(6)       遺存物(survivals)是指,現代文化中所保存的早期階段文化要素,如古老民間傳說的主題和迷信習俗,都是屬於演化過程中早期階段的遺物P.17

(7)       演化論忽略文化的傳借,而強調獨立發明。(P.18

8.          新演化論:並不堅持所有文化成長要經過一定相同的階段,但是主張各種文化的技藝的發展,在整個文化發展的趨勢上,有相類似之處。(P.18
9.          傳播論認為:

(1)       傳播論認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類似,主要是由傳播而來。(P.19

(2)       傳播的3個類型及其內涵與舉例:文化的傳播、採借、新觀念的導入。(p.19)

(3)       美國的歷史傳播派中談到

    Ø   美國傳播論派的人類學者,他們都有一共同的特性,都認為人類學的工作一定要作徹底的田野工作。P.22
    Ø   所謂「年區方法」是認為:文化特質自起源點作同心圓型態向周圍傳播,藉著文化特質的地區分佈,則文化特質的起源地點比較年代就可建立。(p.23

10.      現代人類學的發展。(p.27-28)

 

2

11.      家庭人類學的意義、研究家庭人類學的目的。(P.37-38

12.      家庭人類學的研究範圍主要有物質文明、社會生活、信仰活動、藝術生活等四個層面。(p.39-40

 

3

13.      風俗的定義 P.49

14.      臺灣的日常飲食:(注意特殊的部分) (p.49-61)

(1)       主食/佐食/飲料/嗜好品的定義。(p.49-55)

(2)       閩客族的民間主食最重要的是米。(P.49

(3)       閩客族的嗜好品,其中香菸不僅是個人嗜好品,並具社交性。(p.54)

(4)       臺灣傳統名產美食包含哪幾大類? P55-56

(5)       鄒族的佐食,因迷信所以不吃熊肉與豹肉,雞肉與魚肉也不能在屋內吃。(p.58)

(6)       排灣族的佐食,因居住在海岸附近,故特別喜歡:鹽漬烏魚與飛魚。(P.59

(7)       排灣族有吃檳榔的習慣,剛開始是為了染齒之用。(p.60

(8)       阿美族的主食為蕃薯、米、栗三種。(P.60)

(9)       花蓮的阿美族既靠山又靠海,故其佐食非常豐富而多樣,亦使其族人的體型與體能較其他原住民優越。(P.60)

(10)   雅美族人的主食是水竽、芋頭、蕃薯及小米。(p.61

15.      其他族群的飲食:(p.62-68)

(1)       彝族人的最愛是嫩玉米餅,喜愛喝酒並認為「無酒不成敬意」。(P.65)

(2)       糌粑是:藏族人的傳統主食。(P.65)

16.      節慶食物: (p.68-76)

(1)       節慶食物有那些主要特徵。(p.68

(2)       臺灣人的節慶飲食,如常常會在端午節時,品嘗粽子及喝雄黃酒P.69

(3)       傳統食品分為「生命旋律者」、「生活旋律者」。(p.71

(4)       節慶食物之祭拜用品(p.75-76)

    Ø   供奉祭祀的食品,因儀式之不同而有吉兇、聖俗之分。(p.75)
    Ø   祭祀中「生」被認為是關係的疏遠,即陌生、生疏、遙不可及不能或不願親近。「生」而「全」的牲品,係吉禮中的「犧牲」,用以祭祀至高至尊,如拜天公。(p.76)
    Ø   祭祀位階較低的孤魂野鬼,宜採用「生」與「部分」組合的牲品。(P.76)

(5)       中國人的節慶食物具有哪些特點? (P.76)

17.      飲食習俗: (p.77-79)

(1)       台灣民間習俗中,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與地基主,稱為:做牙。(P.77)

(2)       台灣的傳統莚席俗稱「辦桌」。(P.79)

(3)       菜非一道一道輪流上桌稱「細桌」;12道菜一起擺在桌上稱「粗桌」;吃「粗桌」時,忌中途將空碗盤收走,以免誤為有「趕客」之嫌。(P.79)

(4)       我國之婚宴習俗中忌用鴨,以免新郎有牢獄之災。(P.79)

18.      食物分類與傳統飲食觀 (p.80-82)

(1)       食物具有預防疾病與治療疾病的功能,主要繫於「冷、熱平衡」的原則。(p.80)

(2)       賈銘在「飲食須知」中,談到以味、性、毒三標準來分析食物的性質,其中:(p.80)

    Ø   「毒」方面,可分為小毒、微毒及有毒三類。(p.80)
    Ø   「味」方面,中國人飲食崇尚的是:甘味。(p.80)
    Ø   「性」方面,以冷、熱為核心,崇尚「平」與「溫」,即所謂「中性」。(p.80)
    Ø   所謂有毒,指食物吃進體內會產生,如:發癢等變化。小毒:輕微副作用。大毒:則須小心劑量。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3)       飲食亦運用陰陽學說的觀念;飲為陽,食為陰;主食為陽,副食為陰;熱性為陽,涼性為陰。(p.82)

(4)       民間對飲食冷熱觀念主要來自陰陽相生相剋的哲學。(p.82)

(5)       冷病的症狀是虛弱、蒼白、疲倦等,可藉熱食來補身。(p.82)

(6)       熱病的症狀是便秘、發炎、紅腫、發燒、乾渴、興奮等,可藉冷食來退火。(p.82)

19.      傳統飲食禁忌。(P.82-85

(1)       禁忌定義。(p.82-83)

(2)       飲食禁忌的類型。(P.83-85

(3)       臺灣民間的飲食禁忌。(P.84

(4)       禁忌的功能就在於將聖潔的與不聖潔嚴格分開。(p.85)

20.      原住民飲食: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原住民主食包括:小米、蕃薯、芋頭等。其中小米最重要,被視為神聖的食物。

(2)       阿美族的傳統食物烹調法:水煮、火烤。

(3)       蘭嶼雅美族之飲食分類:

    Ø   男人魚:一般的魚
    Ø   女人魚:骨頭多
    Ø   老人魚:有腥味、魚大、肉多
    Ø   肉放圓盤,魚放長盤(盤中的洞是放魚眼用)

21.      節慶飲食: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江蘇民謠中:

  • Ø   22撐腰糕:表示此時節民間要開始工作,吃了糕可保身體健康。
  • Ø   33眼亮糕:此時節為清明左右,吃的糕與清明有關。

(2)       臘肉:把肉烘乾,可保持長久。

22.      其他食物:如荔枝,代表聰明伶俐。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23.      飲食保健: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春天:用平補(如:蓮藕、蘆筍)

(2)       夏天:代謝快,宜趨暑清熱(如:香瓜、哈密瓜)

(3)       秋天:用平補(如:蓮藕、蘆筍)

(4)       冬天:寒冷、宜熱補(如:肉桂)

24.      米食與麵食之分類: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按形態分:飯、粥、糕、餅、團、粉、條、包、餃、羹、凍等

(2)       按做法分:蒸、煮、炒、炸、烙、烤、煎

(3)       按地區分:廣式、蘇式、京式

(4)       按口味分:南味/北味、甜/鹹、清淡/油膩、葷/

 

4

25.      服飾起源有五種不同的說法?請說明之。(p.93-95常考!

(1)       如:羞恥說,南美的歐納族覺得鼻子是羞恥的部位,故以鼻套將鼻子套起來。(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26.      服飾材料源起 (p.95)

(1)       人類最早的服飾是從動植物身上取得形形色色的材料。(P.95

27.      原住民的服飾 (p.97-104)

(1)       泰雅族:

    Ø   台灣原住民中泰雅族的綁腿是:女性使用。(p.97)
    Ø   身上的飾品代表地位,如捕捉過豬,則腳上的飾品會與豬有關(即沒捕捉過豬的人身上是不能配戴該樣飾品)(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2)       布農族男性為能在狩獵與戰爭時動作敏捷,沒有阻礙,因此男子的服飾沒有褲子的設計,只有類似羅馬軍人所穿的裙子。(p.99)

    Ø   受到排灣族的影響,裝飾色彩鮮明。
    Ø   使用金屬、貝類作為主要材料。
    Ø   衣服上刺繡的色彩黑白對比,會加上一些橘色系。
    Ø   使用貝殼和珠飾製作傳統的貝珠帶。
    Ø   利用獵獲的動物骨骸製作整片的頸部裝飾物。
    Ø   利用獵獲的山豬牙製作手環。
    Ø   利用各種琉璃珠製作成項鍊。

(3)       雅美族:

    Ø   丁字褲是:雅美族男士特有的服飾,女人是不可以穿丁字褲的。(p.103)
    Ø   丁字褲有三種:慶典時穿(丁字褲必須是新的);旅行、聚會、休閒活動時穿(丁字褲是半新半舊的);捕魚、伐木等工作時穿(丁字褲多半是用舊布料做成)(p.103)

(4)       台灣原住民的佩飾特色。(p.103-104

(5)       排灣族:

Ø   人頭蛇紋是排灣族原住民的裝飾標記,象徵祖先、勇武的獵人,而排灣族衣物上有蛇的圖案,代表是貴族。(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Ø   排灣族的男性也穿裙子。(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Ø   以串珠製作成衣服上的裝飾或製作成項鍊。(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6)       阿美族:頭目頭上毛製品頭飾是取自藍腹鷴,代表尊貴。(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28.      影響穿著習慣的因素有哪些。(P.113-116常考!
29.      服飾禮儀與禁忌:(p.116-121

(1)       中國傳統服飾規範的5個功能。(p.116,也是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2)       台灣社會的服飾禁忌。(p.116-117

(3)       中國傳統的服飾禁忌:按漢民族古禮所述,只有死人的殮服才用左袵,因此漢民族男女的服飾一律都採取右袵。(p.117

(4)       日本和服穿法:活的人是由左上穿到右下。(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5

30.      原始建築與鄉土建築的特徵。(P.129
31.      人類住所的演化:人類史上的住屋建築,大致是依洞穴、茅屋、帳篷、磚屋、拱門,然後趨於較高明的建築技術。(P.129

(1)       住屋的材質多元,如:愛斯基摩人以石頭(p.163)、冰塊造屋。(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32.      台灣原住民的居住風俗。(p.131-137)

(1)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的房屋樣式與構造大同小異,唯一共同就是房屋都不建在地面上。(p.131

(2)       鄒族:p.133

     Ø   木斛樹是鄒族的神花,有神花做為佩飾,才能得到戰神的助佑。(p.133
     Ø   赤榕是是鄒族的神樹,戰神要降臨須以神樹為媒介,若無神樹,戰神無法下凡,祭典就無法舉行。(p.133

(3)       排灣族:(p.134)

    Ø   住屋大部份是石造,房子搭蓋於背風山坡傾斜地。(p.134)
    Ø   排灣族人對居所中的主柱相當崇敬,主要是因為他們主柱是祖先神靈寄宿的地方。(p.134)

(4)       雅美族: (p.136)

    Ø   在因應自然環境的情形下,住屋主要由三部份構成,分別為穴居的主屋、工作房、及涼台。(p.136)
    Ø   雅美族的主屋的門朝東方向,主要象徵:旭日東升。(P.136

(5)       石板屋是魯凱族與排灣族的住宅特色,其貴族家屋簷的木頭會有蛇紋及人頭紋的雕刻。(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33.      臺灣的住宅型式:  (p.137-139)

(1)       閩南古厝的型式  (p.137-138)

    Ø   古厝的型式有一條龍、單伸手、三合院、四合院等。
    Ø   位於中間的橫向是「正身」,在正身左右兩側直向的房子叫「護龍」。(p.137)
    Ø   口字型的四合院係「二進一院」。 (p.137-138)

(2)       「街屋」(店鋪起),係沿街道蓋成的,由於有如竹筒又稱「竹筒屋」。(P.138)

(3)       「透天厝」,是台灣住宅的特色之一,係由街屋轉變而來。在台灣中、南部,現代透天厝仍然盛行。(P.139)

34.      華人民居的傳統有哪些?(P.140-143
35.      影響居住的因素有那些?(p.143-148
36.      與居住生活有關的禁忌。(p.152-154)

(1)       傳統上不少與居住有關的禁忌多半仍圍繞在:趨吉避凶、女性不潔的迷思。(p.152)

(2)       宅有五虛。(P.152)

(3)       台灣冬季冷風自北方吹來,夏季颱風來自東方,所以灶口不宜朝北或朝東。(P.153)

37.      原始人類居住樣式:(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空中建築:樹屋

(2)       地下建築:穴居

(3)       地面建築:洞穴居

38.      住宅風水與環境佈置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風水:平安、趨吉避凶是基本原則

(2)       陽風水:活人住的空間

(3)       陰風水:往生者住的空間

(4)       住宅植物:

   Ø   楊柳:代表揚眉吐氣、六六大順
   Ø   桂花:代表富貴發財
   Ø   桂竹:代表出貴族、出貴子、貴子孫、有貴人相扶持

(5)       屋內的「河圖洛書」:代表天下太平,風調雨順

(6)       蒙古包是圓形與可以防風有關

 

6

39.      在經濟生活中,各別部落多半結合狩獵、採集、游牧畜牧、種植農耕的混合經濟型態,很少是單純的原型。(p.161)
40.      漁獵採集社群的經濟與家庭生活。(p.162-163)

(1)       狩獵與捕魚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p.162

(2)       原始的狩獵方法有四:(p.162

   Ø   鍛鍊自己的感官與身手
   Ø   使用兵器、獵具與陷阱誘引法
   Ø   利用助獵的家畜
   Ø   了解動物的習性

(3)       採集:(P.162

   Ø   是獲得食物最原始的方法。(P.162
   Ø   食物採集者的活動範圍很有限,與其技術水平、財產觀念及食物貯存有密切關係。(P.162
   Ø   以漁獵採集生計為主的社群,家庭、家族或世系群大多擔負多生計任務,亦導致經年的遷徙與男女兩性的分工。(P.162

(4)       打獵可分:(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Ø   武器獵:用武器捕捉動物
   Ø   陷獵:用陷阱捕捉動物

41.      台灣澎湖漁民的生活存在著:以男人為主的漁業生產模式;以女人為主的農業生產模式。(p.165)
42.      游牧社群的經濟與家庭生活:(p.166-168)

(1)       遷徙與移動是游牧族群生活的主要特徵,所以「彈性」與「流動性」是游牧生活與社會組織的重要特色。(p.166

(2)       游牧與畜牧群既是生產者,亦是消費者。(p.166

(3)       東非索馬利游牧族群的「游牧小村落」:遷徙的範圍較小、是由一個或數個家庭所組成。P.167

43.                     ( X )為因應全球化的經濟發展,臺灣農業的轉型又回到遊耕,農民仍然過著遷徙的日子。P168

44.      農耕社群的經濟與家庭生活概述。(p.169)

(1)       原始部落的經濟是一種無市場或只有部分使用貨幣的經濟,經濟活動的目的主要為:完成人際關係的責任。(p.169

(2)       原始民族中有所謂的「火耨法」,主要是用來指:放火燒草木為肥料。(P.169

45.      試說明自己周遭親友的家庭經濟生活,屬於何種生產體系?(10)有何優勢與弱勢?(10)(工商社會的機械化/電子網路全球化)P172-174

46.      ( X )經濟的成長與衰退連帶影響的是工作與就業。當景氣低迷時,通常也是民眾消費的旺季。P.173

47.      台灣原住民的生產方式 (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類型包括:農耕、狩獵、捕魚、採集與飼養。其中,狩獵最重要(各族都有,以使用弓箭為主)

(2)       台灣原住民喜用「山田燒墾」及在坡地「混種」種植(在坡地採一次種許多作物稱之)等方式進行耕種。

(3)       採坡地種植方式比較不累人。

(4)       「山田燒墾」:地種一陣子後讓地休息,等地休息後,用火燒地,而後再進行種植。

48.      部落的交換方式:(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無聲交易:如住海邊的人拿其盛產的鹽,而住山上的人拿其盛產的鹿肉,放到一個定點,看合意的人就把將要換的東西放著而取走想換的東西稱之。

(2)       早期的原始社會因取火困難,所以用火柴可換來許多物品。

49.      物品/財產擁有權:(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部落財產分類:

    Ø   共有財產,如:阿美族的會所、部落的河流、獵場等
    Ø   私有財產,如:自己或家族的耕地、家屋、家中的工具、裝飾品、阿美族的煙斗/配刀/檳榔袋等

(2)       漢人財產分類:

    Ø   共有財產,如:廟、祠堂、河流等
    Ø   私有財產,如:自己或家族的耕地、家屋等

(3)       排灣族為貴族制,因此當有獵到物品時,有部分是要交給頭目的

50.      原住民的食物分配觀念:(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當在辦一些較大的活動時,會將食物進行再分配給大家;即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食物的「見者有份」概念,同時也會與祖先分享資源,以感謝祖先的保佑。

   Ø   如:雅美族當有船要下水時,會舉行祭祀,此時父系親族會送如:芋頭/小米等物品,並將其堆到船上代表豐收。祭祀完畢,主人會將這些芋頭/小米等物品重新再分配給大家。
   Ø   此外,其認為:節慶大家來參與幫忙即是種勞務支出,故主人會殺豬,同時將肉每個部位進行再分配,好讓大家都能帶肉回家。

51.      波拉尼認為:人類社會主要的交換模式:(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互惠式

(2)       再分配式(由下往上移到行政中心,再由上到下分配給消費者,如農會等)

(3)       市場交換式

52.      經濟生活的目的:(學校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內容)

(1)       以生產為基礎

(2)       以完成人際關係的責任為基礎

(3)       以促成階級、財富、權勢為基礎

(4)       以追求名望,擺闊式消費為基礎(如:結婚擺幾百桌;又如,「毀財求譽」:指的是酋長為證明地位高,而在某節慶燒地毯以示名望)

 ~~~~~

 ~小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et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