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104(下)婚姻與家人關係ch7-10 上課講義小花苦力版~如附
請大家上課前下載講義~並於上課時帶來使用
上菜囉~~
~~~~~~~~~~~~~~~~~~~~~~~~~~~~~~~~~~
104(下)「婚姻與家人關係」第7章-第10章上課講義~小花苦力版
第7章 兒童期的親子關係 (語音第17-18講)
一、為人父母的準備 (p.171-176)
1.為人父母的重要認知準備,即是生育子女的代價與酬賞。
2.生育的的代價:個人、婚姻、家庭層面及工作與家庭間的平衡。(p.171;表7-1)
3.影響年輕人生育意向的最重要影響因素:生育酬賞(親密情感及愉悅滿足)。(p.172;表7-2)
4.親職工作包括「養」及「教」。親子教養內容會因子女年齡層的差異而有內容或需求程度上的差異。(p.173;表7-3)
二、教養的基本概念-教養兩向度四面向概念圖(p.174-176;圖7-1)
1-1支持回應:孩子的需求可以表達、意見可以討論,父母也會和孩子解釋需求不能被滿足、意見不能被接受的原因。
1-2要求控制:指父母依照孩子的發展階段,要求孩子做到應該做到的事。
2-1民主教養:溫暖關愛、理性導引、鼓勵雙向溝通、父母有原則,也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想法。
2-2權威教養:強調服從父母、較少雙向溝通、不太表達對子女的理解(具特殊文化意涵-深切的關心與在乎<ex.虎媽>)。
2-3溺愛教養:對於需求予以充分的支持與回應、對於子女的適齡行為不加以要求、對不適當的行為也不予管教、常幫子女代勞、父母在教養分寸拿捏上出了問題(少子化促使該議題的被關注)。
2-4忽視型教養:對子女-很少約束要求、需求也沒回應、冷淡不在乎的態度。
三、嬰幼兒期的教養與親子互動(p.176-181)
1.嬰幼兒的發展特徵與教養重點-了解孩子各階段的發展特徵,進行「適齡適性」的要求。(p.177;表7-4)
2.親子依附關係(p.178-179)
2-1親子關係最初的開端,即是親子依附的建立。
2-2依附:個體和特定他人的強烈情感連結。
-個體與依附對象互動時:喜悅自在。
-個體焦慮不安時:會循求依附對象的慰藉。
2-3依附型態及其意涵:安全依附/不安全逃避/不安全抗拒/不安全解組。(p. 179;表7-5)
2-4親子互動(父母對孩子需求敏感度、回應及正向的態度)對於安全依附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內在運作模式(人生早期形成的依附關係,會內化成孩子對於自己、他人及關係的期待)。
3.氣質:是每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後天環境可以修飾這些行為。(p.180-181;表7-6)
-不同氣質並無全然的好與壞,最重要的是氣質與環境的適配度。
四、學齡期的教養與親子互動(p.182-187)
1.除了身體動作及認知發展,學齡期兒童在社會情緒領域也持續發展。
2.父母衝突與孩子問題:
(1)內化(退縮、憂鬱、焦慮)/外化(攻擊、違規)問題行為。
(2)親子間的拒絕(不理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不喜歡自己):無助、生氣,並藉由外化問題行為引人注意。
3.學齡期兒童發展的場域:家庭、學校。
(1)父母需要特別留意:子女跨越不同教育階段的適應問題、霸凌、孩子在校狀況,保持良好親子溝通、家長參與。
4.子職:為人子女者在社會規範要求下,所應表現的行為模式。(p.185;表7-7)
(1)強調子女依目前的年齡階段,所應該、也可以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2)子職教育已被明訂為家庭教育的範圍之內,為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之教育活動之一。
(3)在不同面向的子女職責中:
-「主動溝通」對於學童福祉的正向影響最具全面性(包括生活、家庭、自我與學業面向)。
-「分擔家事」亦屬之。學童負責可勝任的家事可:建立能力感、具有發展上的意義、提升親子關係及家庭凝聚力與情感(家務分配的公平性、正向回饋<讚美>均不可少)。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章 青少年時期與家人的互動 (語音第19-20講)
一、家庭風暴期(p.193-195)
1.10-15歲的青少年不僅面臨社會關係的擴增,也同時經歷生理的與認知的急遽發展,可說是正處在相當不穩定的身心狀態,尤其青少年初期常被稱為「風暴與壓力」時期。
2.青少年時期因親子雙方都處於混亂不穩定的發展階段,這個時期的家庭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是相當不穩定與容易發生衝突的。
3.權威和權力是兩個相似的概念,但權威論及的關係通常具有法律或道德的約束。
-社會賦予父母高度教養的權威,但隨子女成長,親子間資源差異越來越小,家上社會民主化,人們崇尚平等的親密關係,父母權威有明顯下降的趨勢。這些變化對親子關係帶來不小衝擊。
-青少年時期家人的互動方式須因應青少年成員的身心發展而適當調整,才能免於衝突與對立的風暴。
二、青少年發展特質(p.195-200)
1.生理發展除了身高體重與外型急遽改變外,因荷爾蒙變化,情緒的變動也比以往大而快,對異性充滿好奇與興趣,亟欲嘗試大人的活動。
2.認知已具有多元抽象的思考能力(對家人父母建議或決定會出現質疑與反抗的現象);在社會認知發展方面;友誼與同儕交往逐漸取代父母的陪伴與引導,生活重心開始由家庭往外擴展,因而可能帶來同儕與父母間意見與觀點不同而引發衝突的機會。故父母要彈性調整管教方式,讓子女有較多的自我決定與自我管理以降低親子間的衝突。
3.正面臨「自立分化」所帶來的「離合危機」(在擴展社會關係尋求自主的同時又需依賴父母的支持與支援) 。
-這種角色轉換的社會適應與離合焦慮的心理壓力會影響青少年生 心健康;更挑戰親子關係。
-父母應理性溝通、培養子女自主決定的能力。
三、親子關係的變化(p.200-202)
1.此時的偏差行為多因好奇心或急於模仿大人,非真正的反社會因素,此過程出現的問題是可以預防,也多半是暫時性的。
2.父母與同儕雖是兩個最重要的社會化角色,但青少年易將父母視為追求獨立自主過程中束縛,轉而過度依賴同儕,故此階段親子關係較為緊張。
3.獨立自主是漸進的發展過程,且獨立非意謂必須脫離父母或去除依附(仍需父母情感支持與實質協助)緊張或疏遠的親子關係反而不利於發展獨立自主的能力。
四、同儕關係的影響(p.202-204)
1.與同儕互動頻繁,更經由分享想法、意見與活動而建立親密感。
2.同儕交往正面功能:有助於社會性發展、避免中途輟學、社會適應力(父母與同儕的影響是互補而非對立的)。
3.同儕交往負面影響:同儕團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只是強化並無改變作用。
4.父母適時/當的管教(民主權威式的教養行為)可提升同儕的正面影響,不適當的管教(威權式/冷漠式)則強化同儕的負面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章 中老年期的家人關係 (語音第21-23講)
一、夫妻親密關係的轉變(p.211-216)
1.中年階段家庭進入收縮階段,將面對子女長大及離家獨立(憂心v.s希望其獨立自主)。對夫妻情感而言,也是重要轉折點(因子女離家有更多相處時間)。
2.此時夫妻也更清楚知道在未來生活中最親密也最能依賴的人是配偶(相互支持是克服生活問題與挑戰的重要力量)。
3.退休後隨夫妻相處時間增加,也增加老年夫妻三個婚姻的功能:愛、相屬感、相互依賴感(能維持到老的婚姻品質>離婚結束的婚姻)。
4.影響中老年婚姻品質的因素(p.213-215)
(1)健康(影響個人生活滿意度/婚姻關係的品質)。
(2)情感的親密及相互依賴(是影響老年夫妻婚姻關係的要素)。
(3)自我的評價(自我評價高,婚姻滿意度也較高/社會社團活動參與有 助於自我評價的提升)。
(4)個人特質(性別、族群、社經地位、正向的人格態度)。
(5)是否有子女(是否有子女照顧/是否與子女同住)。
(6)退休生活規劃(夫妻相處及財務規劃)。
5.多元家庭結構的老年婚姻狀況(p.215-216)
(1)中高齡同居缺點多於優點。
(2)隨著嬰兒潮世代逐漸進入老年期相關議題值得討論。
二、與子女之關係(p.216-222)
1.居住安排:
(1)與子女同住有下降趨勢,獨居及以配偶同住有增加的情形。
(2)代間同鄰有較多的私密、自主性、可減少婆媳問題。
2.居住原因:未婚、經濟無法自立、離婚搬回家、照顧幼小第三代、照顧彼此起居。
3.中老年期親子關係的觀點(p.218-220)
(1)代間的互惠觀點:提供資源的世代最後將從受益世代的回饋中,獲得未來所需資源(國內常見現象、具時間序的意涵,其發生可能不在同一個時間點上)。
(2)代間的利他觀點:一個世代會提供另一世代的需求(強調單向資源的付出,沒有回饋的機制)。
※代間關係三面向:認知(孝道責任)、行為(世代間的交換)、情感(代間情感連帶)。
4.影響代間關係的因素:居住的距離(未有定論)、性別(女>男)、年齡(父母與年長子女互動好、與年幼子女較親密)、成年子女的轉變、中老年父母的發展(退休及伴侶的死亡)、孫子女的出生與照顧、文化與價值觀。
三、手足關係與祖孫關係(p.222-228)
1.中老年期手足的意義與功能:友伴情誼(手足是中高齡最活躍的親屬關係)、情感支持、生活照顧(居住不遠且子女配偶不在身邊者情況更為明顯)。
2.影響中老年手足的因素:手足相處的經驗、個人狀況(居住地點、婚姻狀況、子女有無)、家庭發展任務的干擾(50歲>40歲>20-30歲)、性別的差異(女>男)、價值觀及看法、依戀感覺的增加、手足間一人的死亡(不只是親人的離去,而是過去記憶中一部分的消退)。
3.祖父母的角色(p.226-227;表9-1)
(1)親職替代型的祖父母(往往有監護權;有經濟及養育壓力、身心狀況不佳;孫子女常有較多行為與情感問題)。
(2)親職補充型的祖父母(祖父母協助照顧孫子女)。
4.影響祖孫關係的因素:孫子女因素(年齡、性別);祖父母因素(年齡、性別);父母角色因素(橋樑、婚姻狀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章 跨文化的家庭 (語音第24-26講)
一、多元化與家庭的變遷(p.242-247)
1.「多元文化教育」已被納入「家庭教育」之新範疇內。(p.243)
2.文化的概念,包括:共同的語言或代碼、表現的看法、態度、價值觀及信念。也可以視為一個人生活的一種方式,或是其行為模式。(p.244)
3.文化多元性的困境會反映出焦慮或不適的經歷差異。並會經常強調,提供文化多元的機會可作為擴展對立的觀點,承認文化差異的範圍內會有一些真正的鬥爭。(p.244)
4.多元性別(p.245-246)
(1)今日看性及性別除傳統的男女兩性之外;還有同性等其他多元性別傾向者。
(2)「LGBT」,分別代表: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跨性別者(Transgender)等之第一個英文字母的縮寫而成。
-「LGBT」十分重視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文化的多樣性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者、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
-台灣2004公布「性別平等教育法」,從此男女兩性以外的第三性,以及同性戀者、雙性戀等非異性戀者,已在有法律的依據之下公諸於世,台灣也正式步入「多元性別」的世代。
5.多元成家:多元成家方案包括3個草案: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伴侶制度草案及家屬制度草案。(p.246)
6.多元家庭類型(p.246-247)
(1)從多元的角逐來看對於家庭给予較自由彈性而多樣性的定義(傳統觀點、非婚姻的異性同居、同性戀的一對、老年人和照顧者一起生活、殘障人士彼此照顧共同生活,均可是為一個家庭)
(2)強調家庭成員間共同生活、有相互依存的經濟關係、彼此承諾長期相互照顧者,即可被視為一個家庭。
(3)3種較新的家庭類型:自願不生育孩子家庭/同性戀家庭/單身者家庭。
二、新住民家庭及其互動關係(p.247-252)
1.兩岸關係的解禁、南向投資政策,促使本國人與外配結婚的現象逐年增加(大陸(含港澳)及東南亞的女性嫁到臺灣稱為「新住民家庭」)。(p.247-248)
2.新住民家庭具有之特色(p.248-249)
多種語文形成的混雜/文化與生活習慣的差異(語言、生活、養兒育女)/新住民家庭社經地位較低
3.新住民家庭的困擾和問題(p.249-250)
(1)家人間相處的難題(被標籤/語言能力不佳/缺乏社會支持脈絡)。
(2)兩種文化對子女的衝突(生活適應/文化衝突/子女也會有生活適應的困擾)。
(3)子女教養上的煩惱(原生國文化被歧視)
(4)就業困難經濟弱勢(無法立即取得身分證公開找工作/語言不利/不谙政府法令/不知如何有效爭取個人本身權益事項)。
(5)刻板印象造成歧視(一般人因不了解而產生刻板印象及文化歧視)。
4.新住民家庭的突破及改善之道(p.250-252)
(1)政府與媒體多做新住民家庭的正面報導。
(2)教導國人學習去同理與接納新住民家庭。
(3)積極的關懷教育及輔導新住民和其子女。
(4)協助新住民家庭加強向心力與正向思考(協助就業/協助新住民和其子女接納及肯定自己的家庭及家人/遇到問題時,要多採正向思考方式) 。
三、原住民家庭及其家人關係(p.252-257)
1.原住民家庭生活及家人關係的現況(p.253-254)
(1)父母忙於工作而無暇顧及子女的教養(位處偏鄉交通不便、物資缺乏、忙於生計,造成親子間的隔閡)。
(2)家庭教育不足生養子女眾多卻又缺乏照料(隔代教養)。
(3)傳統原住民部落家庭教育實施的轉變(農會、學校、鄉鎮公所推展)。
2.原住民家庭經常遇見的問題(p.254-255)
(1)原住民一直處於雙重文化的認同混淆中(常處於無名、污名、去名處境,使其陷入「是我-非我」的身分危機)。
(2)家庭經濟不利因素造成子女生活與學習的散漫(親職教育功能表現差、常變更工作,孩子因而更換學區,產生學習適應困擾)。
(3)酗酒問題普遍嚴重而帶給家庭許多不利影響(經濟、健康及對子女產生負面示範)。
3.原住民家庭的突破與改善之道(p.255-257)
(1)結合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改善原住民家庭的經濟弱勢(協助穩定就業)。
(2)教育部與原民會共同積極推動原住民家庭教育(原住民教育法v.s家庭教育法)。
(3)透過對話達到包容共存以重建屬於原住民文化的家庭教育(兼顧各族多元文化的取向;透過地方長老、菁英及意見領袖共同建構適宜的家庭教育內容)。
(4)透過宗教來改善原住民生活習慣並發揮家庭功能(宗教與原鄉建立情感與信任,藉以協助發揮應有的家庭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