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轉po隨選系統10-18講的講次摘要~供大家參考~~~上菜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9()兒童及少年福利課程隨選系統-第10講至第18講講次摘要

 

10 - 兒童及少年如何認識世界講次摘要 

本講次介紹兒童從出生至青少年階段的心理發展重點,同時說明在各發展階段可以如何協助兒童少年的發展。講次首先介紹心理發展最重要的依附關係發展的過程及重點。其次說明理解認識世界的最重要的認知發展過程及特色。同時對於語言及情緒的發展以及青少年期這些心理發展特性也予以說明。最後建議成人如何了解兒童及少年認識世界的心理歷程,以及如何促進兒童少年認識世界。

 

張紉老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 兒童及少年如何立足社會 講次摘要

 兒童及少年如何立足於社會,亦即兒童及少年社會性的發展,因為兒童及少年並非只成長於家庭,因此透過教育、透過家庭養育,讓他們知道該如何為社會貢獻,兒童及少年如何成為社會公民。從出生開始,家庭是兒童及少年社會性發展的主要及首要場域,家庭環境中影響兒童及少年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因素有:父母或照顧者個人因素、家庭互動模式、家庭環境品質、管教類型或策略。另外,遊戲與電視影響對兒童及少年社會化過程有很大影響,因為遊戲是兒童時期社會學習的重要方式,兒童從遊戲中發展認知能力及社會技巧。電視是現代家庭中兒童社會學習的主要媒介,其內容影響兒童認知及學習,包括正負面影響均有,因此照顧者需要慎選觀賞內容。

 

  少年社會發展與議題有:同儕關係、性別認同與獨立等。少年透過與他人互動,練習成人式的互動模式。在性別部份,少年要建立男女性別的社會角色特性,近年來社會對於性別角色的定義愈趨寬鬆,成人應提供少年各種機會讓他們可以探索自己的性別特性。而所謂獨立包括,情緒獨立、思考獨立及經濟的獨立。情緒獨立是指兒童從內化父母或照顧者的價值態度中,得到成長的優勢力量。如果父母或照顧者能逐漸增加少年獨立的機會,則有助於少年獨立自主性的漸進成熟。思考獨立是指少年已經具備抽象思考能力,因此需要針對各種情境發展出自己的價值判斷力、自我道德觀及一套理念。這些發展是引導其行為的重要依據。經濟的獨立是指青少年在預備經濟獨立能力的生涯發展,社會通常將一個青年人有能力支持其個人的生活時,視為達到成人階段。現代社會就業市場要求更高教育程度及專業技能,造成青年人受教育時間比過去更長,相對經濟依賴父母時期也延長。

 

台灣兒童及少年在社會發展的議題上,環境保護、文化認同、社會參與、經濟競爭力、人才素質、社會公民、民主參與、國際參與等方面的工作都可以繼續努力。無論是政府或民間團體應該協助發展以「兒童少年」為主體的概念,建構「兒童少年社會發展」的核心理念,包括:社會資產、尊重、理解,同時建構「社會發展」的實踐機制,提供必要的機會、資源,使所有兒童少年都有公平得到發展的可能。

賴月蜜老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 身心障礙的類型 講次摘要

身心障礙者的定義,世界潮流已經從醫療和慈善的個人模式,演進到社會模式的觀點出發、從功能面來架構障別。

在西方社會,身心障礙者之定義最早可以溯及英國1601年的「伊莉莎白濟貧法」,當時將身心障礙者視為「值得救助的窮人」。而提到有系統地定義身心障礙,應是1980年左右,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以「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簡稱ICD)」為基礎、所發展的「國際損傷、障礙、和殘障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 Disability and Handicapped, 簡稱ICIDH)」。「損傷」、「障礙」、和「殘障」之區別如下(Oliver & Barnes, 1998)

()損傷(Impairment):為醫學上的診斷,指的是肢體、器官或其它身體結構以及心理功能的缺陷或損失。

()障礙(Disability):指的是因損傷而導致功能上或活動上的限制。

()殘障(Handicap):強調障礙者與環境的關係,指的是個人因為損傷而處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不利位置。

在我國,身心障礙者的定義主要是依據「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相關規定,並且採取「登記認定制」;亦即,必須經過縣市政府指定的鑑定程序,並取得身心障礙手冊,才是政府所承認的身心障礙者,也才會被列入相關統計數據中。

 

2007年修訂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參照了ICF,將身心障礙者定義為:身體系統構造或功能,有損傷或不全導致顯著偏離或喪失,影響其活動與參與社會生活,經醫事、社會工作、特殊教育與職業輔導評量等相關專業人員組成之專業團隊鑑定及評估,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

 

接下來講次將依序介紹視覺障礙者、聽覺障礙者、智能障礙者、精神障礙者、肢體障礙者等不同類別身心障礙者的特徵。身心障礙者之間的差異是很大的,每個身心障礙者實為獨立的個體,我國法律也強調「個別化」的服務原則。

一、視覺障礙者

二、聽覺障礙者

三、肢體障礙者

四、智能障礙者

五、慢性精神病患

六、顏面損傷者

七、學習障礙者

 

「特殊教育法」中,也對於有特殊教育需求的身心障礙者加以定義:因生理或心理之顯著障礙,以致於需要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相關服務措施之協助者,包括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嚴重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發展遲緩、和其他顯著障礙等障礙類別者。在實際服務輸送上,教育部及縣市教育局是採信身心障礙手冊,或縣市鑑定安置輔導委員會的認定。

王美恩老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 身心障礙兒童少年的需求與服務 講次摘要

身心障礙兒童少年及其家庭,除了一般兒童少年及其家庭共通性的需求之外,也有其特殊的需求,在社會領域的習慣說法,是分成就醫、就學、就養和就業四個面向,事實上即指醫療保健、教育、支持服務和就業等面向。

 

一、 醫療保健

根據內政部2006年的調查,身心障礙者的醫療照護需求相當高,有63.97%需要定期就醫,有20.51%需要復健治療。

 

二、 教育

身心障礙兒童少年的教育需求因障礙類別而異。請助講老師幫我們說明一下有關各種障別的教育需求。

() 視覺障礙者

除了點字教材教具需要跟上時代,目前我國盲用電腦的發展漸趨成熟,加上愈來愈多有聲書的出版,大大提升了視障者知的權利。

() 聽覺障礙者

聽覺障礙兒童少年在閱讀理解能力、說話或語音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培養上有比較大的困難。

() 肢體障礙者

除了課業學習,肢障兒童少年上體育課或從事體育活動的權利,也鮮少被重視。合宜的「適應體育」可以幫助肢障兒童少年開發身體潛能,並且進一步預防或延緩二次障礙的發生。

() 智能障礙者

將智能障礙兒童少年拒於主流教育之外,而與同年齡兒童少年隔絕,不但使其失去學習模仿的對象,也容易造成一般兒童少年對其缺乏認識而進一步產生刻板印象,不利於智能障礙者融入社會。

() 慢性精神病患者

很多慢性精神病患是在青春期發病,教師需要學習該障礙類別的特質,並連結心理輔導、社會工作與醫療等相關資源,以幫助學生及早接受醫療,並學習與慢性精神疾病共處,也要幫助其他學生瞭解,並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 顏面損傷者

顏面損傷兒童少年在教育方面需要的是同儕的接納,因此反而是一般教育單位的師生,宜有適度的輔導與認知加強,以共同營造友善的教育環境。

() 學習障礙者

學習障礙兒童少年會因為其障礙領域(如注意、記憶、聽覺理解、口語表達、基本閱讀技巧、閱讀理解、書寫、數學運算、推理或知覺動作協調)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補救教學,或是採取改變評量方式(譬如以口試取代筆試)與彈性變通的教學。

身心障礙兒童少年及其家庭成員,很容易主動或被動地被排除於主流社會之外,但是他們也有休閒及文化活動、體育活動、參與政治等方面的權利與需求,所以交通服務和軟硬體無障礙環境就顯得相當關鍵。

 

2007年新修訂的「身權法」中,除了傳統的復健,也納入了預防和機會平等的措施,我們期許鑑定與需求評估的新制,能夠在2012年落實,屆時將產出身心障礙兒童少年更精確的整體需求評估,而政府部門在各項政策、服務和措施上,也能夠充分回應需求,使未來的身心障礙兒童少年,能扣跳脫傳統的福利依賴者角色,充分參與社會生活、並發揮潛能貢獻一己之力。

王美恩老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 孩子為何長得慢-兒童發展遲緩的問題 講次摘要

兒童發展遲緩係指兒童的發育過程中,頭圍、身高、體重、其他器官的體積均會增大,稱之為「生長」,即為生長「量」的改變;而器官功能及心智包括動作、語言、認知、社會情緒、生活自理等各方面的變化、進步、成熟,則稱為「發展」,即為發展「質」的改變。「兒童發展」係指認知發展、粗大動作發展、精細動作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生活自理技能等各方面的能力。而所謂的「發展遲緩」指兒童在器官功能、感覺統合、感官知覺、動作平衡、語言溝通、認知學習、社會心理、情緒等發展項目上,有一種、數種或全面的發展速度遲緩、落後的異常。亦即幼兒在動作、感覺、認知、溝通表達、生活自理、人際社會性、概念理解等任一發展領域上,明顯落後該年齡應有的能力與表現。  

 

綜合各項觀點,兒童發展遲緩的產生有以下幾種因素:

()、生產前因素:1.先天性:遺傳、染色體基因異常、先天性內分泌代謝異常疾病。2.其他:母體抽菸、酗酒、年齡、營養不足、藥物、毒物、環境汙染等。

()、周產期因素:早產兒、體重過輕、產程缺氧、顱內出血、高黃疸、感染等。

()、生產後因素:生理疾病、腦部疾病、意外傷害、營養問題等。

()、社會心理文化因素:教養方式、家庭狀況、個人特質、教育、社會文化影響、情緒行為問題等。

()、其他因素:子宮內發育遲緩、心肺功能異常、新生兒加護病房病童、發展遲緩家族病史等。

()、不明原因:發展遲緩兒童的成因,有三分之二是不明因原所造成的。

 

發展遲緩兒童的發生率,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之統計為6~8%,故為維護發展遲緩兒童之就醫權,當兒童發生早產、重病、發展遲緩等情形時,除父母應負擔起照顧兒童的職責外,政府也應提供協助與支持。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明定主管機關提供早期療育相關服務的責職,確認兒童發展程度篩檢及通報的必要性,且視其需要提供成轉介適當之服務;補助早產兒、重病兒童及少年,與發展遲緩兒童之扶養義務人無力支付之醫療費用。因此,對於需要特別治療兒童的福利措施,國家應擔負起支持家庭照顧兒童的功能,提供適當之協助,使兒童能繼續在其原生長家庭中健康的成長。

賴月蜜老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

15 - 即早發現,即早治療-早期療育服務 講次摘要

早期療育之定義依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第五條:「早期療育,指由社會福利、衛生、教育等專業人員以團隊合作方式,依未滿六歲之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之個別需求,提供必要之治療、教育、諮詢、轉介、安置與其他服務及照顧。」其主要內涵有:1.以學齡前身心障礙與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為服務對象。2.採用專業團隊合作方式提供服務。3.掌握六歲之前兒童發展的治療黃金期。4.以家庭為服務重點。5.重視身心障礙與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的個別性需求。

 

早期療育的重要性:

一、就經濟面而言,減少政府及家庭的成本支出:根據歐美先進國家多年的相關經驗及研究顯示,早期療育不但可減少社會成本,也減少未來醫療成本、教育成本、機構成本,同時也可提升未來社會公民的素質。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為6-8%,今日每投資一元於早期療育工作,日後將可節省三元的特殊教育成本;三歲以前所做的早期療育功效是三歲以後的十倍。

二、可以提升其發展潛能:倘家長儘早讓孩子接受早期療育服務,透過專業化之療育計畫,結合醫療、社政、教育等福利資源的介入,給予其適當之療育服務,增進其生理認知語言發展社會適應與生活自理之技,身心障礙兒童的障礙情況,及發展遲緩兒童的遲緩狀況,將會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甚至痊癒,並激發其發展上的潛能。

三、對家庭而言,將能減輕家長在照顧上負擔:美國在早期療育的相關經驗有助我們,體認早期療育的重要性,早期療育最好的服務模式,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最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協助家庭可以避免兒童因其狀況而受虐的情況發生。越早接受療育與機能訓練則效果越,不但能使兒童的潛能得到發揮,各項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協助,亦能提供家庭所需的支持性服務資源,紓解家庭壓力,對爾後家庭負擔與社會成本亦得以減輕。四、對國家而言,早期療育服務是體現國家照顧兒童的責任:因憲法保障平等待遇及受適當照顧權利,故早期療育維護兒童就醫權,更是保護兒童人權,提升人民素質、國家公共責任之展現。

賴月蜜老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

16 - 家庭的圖像與變化 講次摘要

本講次介紹家庭的定義及內涵,並說明家庭結構及功能改變原因與類型以及台灣社會所關心的家庭類型。講次先說明家庭的定義、特別是介紹四個理論學派觀點來分析家庭的結構及功能,以認識家庭的本質。其次介紹家庭生命週期發展階段理論,以便提供實務工作時,知道如何針對家庭發展階段提供適切服務。再次介紹國內社會變遷下的家庭結構改變原因以及社會所關心的家庭類型,以及這些家庭結構對於兒童少年發展的影響。最後則提出數點此講次之摘要

張紉老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

17 - 家庭的風險與影響 講次摘要

本講次介紹家庭風險的意義及內涵,並說明高風險家庭的形成原因與類型以及為何要關心高風險家庭。講次先說明家庭風險的定義、風險評估的困難度以及家庭風險的特性,以認識家庭風險的本質。其次介紹形成家庭風險的可能因素,包括社區、人際及個人三層面因素。再次介紹國內辨識高風險家庭的「家庭黃金三角圖」以及政府所關懷的六類高風險家庭,以利社會大眾的協助通報。最後則提出數點此講次之摘要。

張紉老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 如何關心高風險家庭 講次摘要

「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劃」九十三年十一月由內政部兒童局提出,並迅即自九十四年起開始實施的一項全國性的預防性社會福利服務方案。期待藉由提早介入高風險家庭,以防範家庭悲劇發生。服務方案主要由社會福利服務體系主責,並積極結合教育、衛生、民政、勞政等相關單位,期望藉由各體系的工作中篩檢出高風險家庭,及早建立預警系統,提供主動關懷和支持性服務,以預防高風險家庭中的兒童及青少年受到不利的身心發展因素。關懷高風險家庭之意義,包括下列:預防勝於治療,提供高風險家庭預防性服務,可避免家庭面臨的壓力或危機惡化,有效節省社會成本。及早發現,及早介入,預防兒少虐待、家庭暴力、攜子自殺等不幸事件發生。強化家庭功能,為高風險家庭的孩子創造平安、健康成長的機會。民眾主動敦親睦鄰,可強化社區意識,建立社區支持網絡。

 

  高風險家庭服務是基於事先預防的目的,因此早期發現這些家庭,及時介入提供必要之服務,以防止家庭陷入困境而無法盡到保護照顧兒童少年的責任,就是方案首要的任務。此方案在國內建構了跨部會的通報系統,以跨團隊合作方式達到無隙縫的通報功能。在通報體系主要通報來源是國中小老師,高風險家庭的案件最多來自於教育體系。再者,為醫療單位、警政系統,其他通報系統還有:民政單位的村里長、村里幹事、社區團體人士,勞政單位的就業中心個案管理員等。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協助高風險家庭主要有三,第一:家庭生活教育:提供家務技巧,預算技巧,管教方式,角色功能及親職教育。第二:家庭服務的輸送,如課後照顧,休閒娛樂的提供。第三:家庭資源整合:如結合勞工局,就業的職業訓練。

  

  針對高風險家庭的通報,透過各網絡單位收到通報單後,即由社工進行訪視評估,透過「高風險家庭評估表」來篩選。評估個案家庭並非是兒少保護、家暴及性侵害案件。還沒有其他社福單位服務介入服務之家庭。高風險所涉及的問題常是相當複雜,而需要不同的機構網絡,共同來工作。「高風險家庭關懷輔導處遇實施計劃」在行政組織上,由內政部兒童及少年局主責的專案計畫,因此規劃執行此項計劃的行政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由各地方政府執行,及民間團體的支援協助,還有很重要的支援是志工團體及個人。

賴月蜜老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et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