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附件是~107(暑) 家庭、社區與環境第1章至第5章上課講義~小花苦力版
請大家於第1次視訊面授時~記得下載該分講義來上課喔
相關資料~也同步放到~學校的課程版區,line群組,小花好站部落格,Ha Na Lee的臉書
~小花~
~~~~~~~~~~~~~~~~~~~~~~~
107(暑) 家庭、社區與環境第1章至第5章上課講義~小花苦力版
第1章 家庭、社區與環境的變遷 p.3-32
一、家庭的變遷 (p.5-15)
1.全球性的家庭人口組成與結構有四項主要變遷:(p.4)
(1)「婚姻結構的改變」:婚姻結構最大的改變是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同居比率上升。
(2)「生育率的下降」:全球主要國家的生育率有升、有降,但都低於人口替換水準的2.1人。此外,從1984年開始,台灣的育齡婦女生育率已經低於人口替代水準。
(小花的補充):而所謂的人口替代水準(replacement level) (p.4, p.9):根據內政部社會指標統計:「人口替代水準」指的是人口長期維持不增不減之替換。
(3)「人口老化與跨代家庭增加」:人口老化與跨代家庭增加是由於醫藥衛生進步、人類壽命延長、加上低生育率,形成多代共同生活,且出現祖父母世代的人數多於父母世代,而父母世代人數多於孫子女世代的「豆莖式家庭」的家庭結構形式。
(小花的補充):什麼叫「豆莖式家庭」?大家吃過類似”碗豆”等豆類食物嗎?現在的家庭形式就如同碗豆等豆類般,即世代數多,可是每代的人數少(就好比小花家族傳承至今有好幾十代(了不起~代數多),可是每代因少子化~所以慢慢的每代所生的人數似乎有比之前世代少的傾向。像不像碗豆等豆類長長的一條,垂直看來豆數多(世代數),可是平行豆數很少(每代生的人數)~懂了嗎?)
(I)高齡化國家是指一個國家65 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7%以上 (P.11)
(4)「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女性勞動參與率年年提升,形成雙工作家庭增加,家庭需要社會資源介入。
二、社區的變遷 (p.16-19)
1.若從官方角度分析社區型態的演變,是指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總體營造。另外,也可以從變遷的方向和速率分析社區變遷 (p.4)
2.社區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地理區位中,個人及家庭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體系,參與活動或分享規範,所形成的群體」 (p.17)
3.影響社區變遷的因素 (p.17)
(1)自然環境
(2)人口
(3)人性
(4)物質技術
4.從人類社會變遷的過程分析社區的變遷,大致可以從「遊牧社會的社區」,轉變到「農業社會的社區」,再轉變到「商業社會的社區」,到當代的「全球化社會的社區」 (p.17)
5.若從臺灣地區民間活動而言,社區型態的演變,大致是從祭祀圈、生活圈到文化圈 (p.17)
(1)祭祀圈:是有共同的信仰、連結的地域單位、共同的祭祀活動、共同的祭祀組織、共同的祭祀經費
(2)生活圈:是某一地區內的區民,有共同的基本設施、地域單位、生活所需皆可以在地域內獲得滿足
(3)文化圈:指參與或享有共同文化活動與設施,即擁有共同的生活文化圈的地域單位、基本的文化設施、基本的文化組織或團體、基本的文化參與活動、文化圈中居民的角色與任務
6.「社區總體營造」指的是要由文化面著手,重新凝聚失散的社區力量,由居民的參與共同規劃及經營地方的未來,同時也藉由居民的公共事務參與,加深社區彼此的認識及了解,更進一步的產生生態共同體的意識,以結合大眾的力量來改善我們週遭的環境,並促進家人安全幸福感的提昇,達成「造景」、「造產」、「造人」三大目標(p.18)
三、環境的變遷 (p.19-27)
1.環境的變遷,則包括氣候變遷、陸地及海洋生物生產力的變化、大氣化學成分變化、水資源變化、生態系統變遷,這些變遷可能是自然的因素,也可能是人為的因素。 (p.4)
2.一般在談論全球環境變遷,包括季節性及年間性(interannual)的氣候波動、未來數十年可能發生的氣候變遷及其影響、平流層臭氧稀薄化及導致的紫外線照射增強問題、陸地及海洋的生態變遷如沙漠化、酸雨污染等。 (p.4)
3.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是在1986年才被提出,作為生物的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一詞的簡稱,最早是用來指對地球上所有植物、動物、真菌及微生物物種種類的清查。之後,生物多樣性的意義被擴充及於地球上生命世界的所有層面,包括所有物種、物種的遺傳與變異、以及由物種組成的群落與生態系;在此定義下,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可說是等同於一個活生生的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p.20)
4.「二十一世紀議程」及「京都議定書」等內容 (p.21;表1-15)
5.以民國96年的環境保護施政目標與重點為例,說明我國環境保護政策 (p.22-23)
(1)環境預防,永續發展
(2)環保生活,創新典範
(3)資訊公開,全民參與
(4)環境污染消減防治
(5)垃圾全分類零廢棄
(6)事業廢棄物全方位管理
(7)全球思考,國際參與
6.自民國86年起,我國環保署每年出版「環境白皮書」,以說明我國環境保護政策 (p.23)
7.社會文化環境 (p.24-27)
(1)社會文化環境則包括人群、抽象文化結構(如語言、法律、規範、文化價值、文化模式等)、社會與經濟組織 (p.24)
(2)世界各國都設置專責單位,掌理文化事業權,而我國是由「文化部」掌理相關事宜<課本所標的「文化建設委員會」已於民國101年改制成「文化部」>。(p.25;表1-16)
四、家庭、社區與環境變遷的相互影響 (p.28-29)
1.家庭、社區與環境息息相關、環環相扣、並相互影響。家庭、人為建構的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大自然/生物環境四個系統,是以家庭為核心,而形成家庭生態系統(如p.29,圖1-3)。
2.在p.29圖1-3的家庭生態系統中,雙箭頭表示,不僅每一系統圈內有互動日系統圈之間也有互動。在此家庭生態系統中,家庭是生態系統的核心,受到人為建構的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生物環境的影響,當然家庭也會影響人為建構的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生物環境,因此家庭、社區與環境之間可以說是一個生命共同體,關係非常密切。
\s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章 家庭、社區與環境中的資源與整合 p.33-58
1.家庭、社區與環境三者,以家庭為核心,形成家庭生態系統,家庭生態系統中包含:家庭生態結構、家庭生態歷程、與家庭生態結果(產出)三要項。這三項系統中,家庭生態結構影響家庭生態過程,再影響家庭生態結果;而家庭生態結果又回過來影響家庭生態歷程,再繼續影響家庭生態結構,循環不息 (p.34)
一、家庭、社區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p.35-37
1.家庭生態結構 (p.35)
(1)多元的家庭特質
(2)家庭中擁有的個人與家庭特性
(3)與多元環境的互動
2.家庭生態歷程:指將物質-能源、資訊,透過個人與家庭的活動,產生轉換,最後達到調適的目標 (p.36)
(1)轉換
(2)涉入的主要歷程
(3)透過的活動
3.家庭生態結果:微觀與鉅觀 (p.36-37)
(1)達成的結果
(2)領悟價值與環境目標的結果
二、家庭、社區與環境中的資源 (p.38-51)
1.資源是指讓個人及家庭達成目標的有形、無形的物資,存在個人、家庭、社區與環境中 (p.38)
2.家庭資源的種類與內涵 (p.38-51)
(1)家庭資源:指的是家庭成員的個人資源、家庭系統資源 (p.38)
(2)社區與環境資源 (p.38-51)
(I)社區與環境中的有形資源 (p.38-50)
(A)社區人力資源
(B)社區組識資源
(C)社會服務/福利資源
(D)社教機構資源
(E)基本公共建設資源
(F)觀光遊憩資源
(a)臺灣觀光形象識別標誌 (課本p.43是錯的),目前正確的標誌是:
(b)國家公園的定義 (p.44)
(c)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是全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 (p.44)
(d)我國國家級風景區有哪些? (p.46)
(G)文化資源
(a)臺灣地區「古蹟」所包括的內容 (p.47)
(H)自然/生物的資源
(a)能源資源有哪些? (p.48-49)
(II)社區與環境中的法令政策資源 (p.50-51)
(A)經濟補助的法令政策
(B)保護生活的法令政策
(C)保護環境的法令政策
3.NGO、NPO所指為何?(p.40) 小花的補充
(1)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是指不是為組織所有者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它的目標通常是支持或處理個人關心或者公眾關注的議題或事件,因此其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從藝術、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學術、環保等等,分別擔任起彌補社會需求與政府供給間的落差。與通常認識的所不同,實際上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與企業一樣是需要產生利益,但區別在於非營利組織是為組織倡導的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而產生利益,這一點通常被視為這類組織的主要特性。然而,某些專家認為將非營利組織和企業區分開來的最主要差異是:非營利組織受到法律或道德約束,不能將盈餘分配給擁有者或股東,因之而具有獨立、公共、民間等特性。因此,今日社會中,非營利組織有時亦稱為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與政府部門(第一部門)和企業界的私部門(第二部門),形成第三種影響社會的主要力量。非營利組織還是必須產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動的資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營利組織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門捐贈來獲得經費,而且經常是免稅的狀態。私人對非營利組織的捐款有時還可以扣稅。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zh-tw/NPO
(2)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縮寫NGO):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組織,通常獨立於政府。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NGO通常是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縮寫NPO),他們的基金至少有一部分來源於私人捐款。現在該名詞的使用一般與聯合國或由聯合國指派的權威NGO相關。
資料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zh-tw/NGO
三、建立學習型家庭-學習資源的整合與運用 (p.51-54)
1.在家庭、社會與環境中,存在許多資源,為了有效運用這些資源,達成生活品質的提升與環境永續經營,家人都必須不斷的學習,因此建立學習型家庭是最能跟上社會變遷、環境變遷的不二法門 (p.34)
2.學習型家庭的意涵及5項修練 (p.51-52)
(1)學習型家庭的5項修練 (p.51-52)
(I)自我超越:不斷釐清並加入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現實。
(II)改善心智模式:是影響我們如何瞭解這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個體要以開放的態度,時時反觀自己。
(III)建立共同願景:培養對團體的長期承諾,為共同目標努力。
(IV)團隊學習:以團隊為基本單位,強調對話。
(V)系統思考:強調「不可分割的整體性」的系統思考。具備思考能力,洞悉系統中的變化,才有可能超越現況。
(2)學習型家庭的意涵:是一種家人共學的家庭型態,透過家人的五項修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家人共同願景、家庭成員團隊學習、凡事系統思考,使得家庭中除了個人的自我學習之外,全家人形成學習團隊,使家人有機會透過共同學習,除強化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增加家人的對話與分享,整合家庭、社區、與環境資源,朝向健康、幸福、快樂家庭運作邁進 (p.5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章 社區中多元家庭的需求 p.59-80
一、社區中家庭的特質 (p.61-64)
1.政府在社區政策及社福機構在推動方案時,可根據社區中的家庭特質,而提供不同社區最適切的協助 (p.61)
2.社區中的家庭特質,大致可從社區的階層、族群、年齡、產業、區域、家庭結構,及特殊狀況來分析 ( p.61-64)。
(1)但應注意的是這些條件雖可大致區分不同社區的特質,但社區中的家庭卻可能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特質故在了解社區中的家庭特質時應從多面向來了解方可真正了解其需求 (p.61)
二、社區中家庭的需求內容 (p.64-67)
1.社區中的家庭需求包括:教育、就業、經濟支持、健康與照顧、居住環境、安全感、自尊、認同感 (p.62-67)
(1)雖每個社區皆應提供家庭一些必要的基本需求,但因家庭的特質不同,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性並不相同。同樣的,當政府在推動其相關政策時,一致性的政策將無法適用於所有的社區,必要的修改使政策符合該社區的特色是相當重要同時也是也必要的(p.64)
三、多元家庭對社區與環境的需求 (p.68-76)
1.近50年來臺灣社會在人口、婚姻、家庭面向有許多的改變,這些人口新趨勢包括了人口老化及少子化、家庭多元化(因離婚率提高使單親家庭數增加、開放外籍及大陸籍通婚使得新住民家庭增加等) (p.68)
2.近期政府對原住民的重視,原住民家庭的相關議題也受到社會及學術的重視,更重要的是這些新的家庭類型,許多是較為弱勢的族群,它們對社區與環境的需求也更為依賴 (p.68)
3.單親家庭:由單一父親或母親與至少一位依賴子女所組成之家庭(p.68)
(1)「單親家庭」對社區與環境需求:教育、就業、經濟支持、健康、居住、安全感、自尊、認同感 (p.68-70)
4.「新住民家庭」的定義:可分廣義與狹義的解釋: 小花的補充
(1)廣義「新住民家庭」的定義:包括所有與中華民國國民合法結婚並登記之非中華民國國籍之配偶均屬之。
資料來源family.tpc.gov.tw/web66/_file/2103/upload/angel/20090313workbook.doc
(2)狹義「新住民家庭」的定義:由台灣男士與外籍或大陸配偶組成的家庭為「新住民家庭」。
資料來源 http://sowf.moi.gov.tw/19/quarterly/data/114/05.htm
(3)「新住民家庭」對社區與環境需求:教育、就業、經濟支持、健康、居住、安全感、自尊、認同 (p.71-73)
5.「原住民家庭」 (p.73-76)
(1)原住民:係指原住民族之個人。小花的補充
(2)原住民族:係指既存於臺灣而為國家管轄內之傳統民族,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其他自認為原住民族並經中央原住民族主管機關報請行政院核定之民族。
資料來源:原住民基本法;網址: 小花的補充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30003
(3)「原住民家庭」的社區與環境需求:教育、就業、經濟支持、健康、居住、安全感、自尊、認同 (p.73-7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章 社區中不同階段家庭的需求 p.81-106
一、家庭生命週期之意涵與任務 (p.83-86)
1.家庭在每一階段都有其發展的重點,因此家庭在不同生命階段就有不同的需求,社區與環境如何提供相關的資源與協助,以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使家庭的壓力減少。 (p.82)
2.家庭生命週期:根據家庭發展理論的觀點,家庭和個體一樣可視為一生命體,由生命開始(家庭建立期)、由茁壯到衰老、甚至死亡的歷程分為數個階段稱之。而家庭發展理論是探討家庭在某一固定階段時間內,家庭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及家庭、家人與外在環境互動與影響。 (p.83)
3.家庭生命週期階段與任務 (p.84-85)
(1)家庭建立期:是指結婚後第一個孩子出生前的階段;雖然是處於新婚階段,甜蜜美好的家庭生活景象卻在婚後逐漸漸淡化,其中主要原因是新婚夫妻對真實家庭的不了解所致。 (p.82)
(I)該階段主要家庭發展任務有四: (p.84)
(A)婚姻關係的適應與協調
(B)家庭規則的建立,如家務分工
(C)雙方親屬的認識與熟悉
(D)為人父母的準備。
(II)家庭建立期,家庭需要哪些社區與環境資源與協助 (p.89-90)。
(A)社區中的夫妻成長團體/社區中的家庭諮詢中心:若社區中能提供夫妻成長團體、諮詢中心將有助新婚階段的適應。
(B)社區中的健康中心:社區健康中心將提供新婚夫妻為人父與為人母的準備。
(C)成人繼續教育:繼續教育的管道則幫助新婚家庭在經營家庭上有更具體的規劃。
(2)家庭擴展期:是指第一個孩子出生到第一個孩子離家的時期;此階段家庭將因孩子的出生,將重點從夫妻轉移至子女。 (p.82)
(I)該階段家庭發展任務有六: (p.84-85)
(A)初為父母的準備與適應
(B)夫妻關係的調整與適應
(C)親子關係的學習
(D)子女間手足關係的適應與協調
(E)家庭與學校的聯繫與溝通
(F)子女離家的準備
(II)根據這些發展任務,社區可提供的資源與協助:(p.94-96)
(A)新手媽媽的協助
(B)社區托育服務:
(a)家庭式托育的概念、社區保母支持系統的意涵(p.94)
(b)托育機構的概念(p.95)。
(C)兒童課後輔導
(D)青少年的社區支持
(E)圖書館資源提供
(F)安全的休閒環境
(3)家庭收縮期:當第一個子女離家後家庭就進入了收縮期;此階段家庭又再度回到以夫妻為主的生活重心,親子間也因子女長大獨立有很大的改變。 (p.82)
(I)依據Duvall 與Hill 的主張,家庭中子女陸續遷出家中,是屬於家庭發展的家庭收縮期 (p.84)。
(II)該階段家庭主要發展任務有五: (p.85)
(A)中老年夫妻的調整與適應
(B)退休生活的安排
(C)為人祖父母的準備
(D)父母與成年子女代間關係的調整與適應
(E)成年子女手足關係的調整與適應。
(III)而社區可提供的資源有: (p.99-101)
(A)終身學習管道
(B)社會參與
(C)休閒運動環境
(D)健康醫療
(E)社區照顧:目前國內老人的社區照顧中,有一種是政府因應慢性疾病及老年人口增加,為體恤家庭照顧者的辛勞,提供適當休息機會,讓照顧者暫時放鬆或暫時離開被照顧者的,所提供的服務服務稱為:喘息服務<又稱為短期照顧與臨時照顧> (p.1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章 社區總體營造 p.107-128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及目標 p.109-111
1.社區總體營造(文建會的解釋):是以社區共同體的存在與意識作為前提與目標,藉由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經由社區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使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也讓社區居民共同經營產業文化、文化產業化、文化事務發展、地方文化團體與社區組識運作、整體文化空間及重要公共建設的整合及其他相關的文化活動。其強調社區居民之主動參與,故身為社區一分子之家庭,需具備社區意識,並主動參與社區事務,與社區中的其他家庭共同營造屬於自己社區的文化,藉以使自身生活空間獲得美化、生活品質得以提昇。(p.109)
2.社區總體營造的基本理念 (p.109-110)
(1)由下而上的操作方式
(2)自立自主的經營
(3)自動自發的精神
(4)全民參與工作
(5)代代相傳永續經營
3.社區總體營造的主要功能與目標 (p. 110)
(1)政治功能
(2)經濟功能
(3)社會功能
(4)文化功能
4.社區總體營造的特點 (p.110-111)
(1)強調社區生命共同體之意識
(2)共同意識的形成來自於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共同參與
(3)不同的社區展開屬於自己的生活文化運動
(4)居民的主動參與是改造社區的重要力量
(5)重視企劃與經營,是創造性的過程
(6)社區總體發展包括社區文化、產業、環境、教育、公共行政等整體的發展
(7)社區營造是由社區居民自己來創造,並採由下(社區)而上(政府)的方法
二、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p.116-122)
1.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大致分成四個不同階段 (p.116-122)
(1)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第一階段 (p.116-118)
(I)社區文化活動發展計畫
(I I)充實鄉鎮展演設施計畫
(I I I)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及文物館藏充實計畫
(IV)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計畫
(2)社區總體營造計畫-第二階段 (p.118-119)
(I)社區藝文活動發展計畫
(I I)社區文化再造計畫
(I I I)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IV)文化產業之發展與振興計畫
(3)新故鄉社區體營造計畫-第三階段 (p.119-122)
(I)臺灣社區新世紀推動機制
(I I)內發型地方產業活化
(I I I)社區風貌營造
(IV)文化資源創新活用
(V)原住民新部落運動
(VI)新客家運動-活力客庄•再現
(VII)健康社區福祉營造
(4)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p.-122)
以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為基礎,擴大其面向與範圍,同時為促進社區健全多元發展,鼓勵社區透過自我評鑑方式,所提出的社區整體發展的藍圖與配套需求;計畫內容包括(1)產業發展 (2)社福醫療 (3)社區治安 (4)人文教育 (5)環境景觀 (6)環保生態
三、社區總體營造的執行策略及行動進程 (p.122-124)
1.社區總體營造的執行策略 (p.122-123)
(1)培養社區自主
(2)建立組織體系
(3)結合專家學者
(4)強化行政協調
(5)示範點的擴散
(6)整合非營利單位
2.社區總體營造的行動進程 (p.123-124)
第一階段:認識社區,建立社區意識
第二階段:凝聚社區共識,架構動員和參與基礎,規劃發展藍圖
第三階段:全面主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促成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經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