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下)家庭資源與管理(6-8章)上課講義~小花苦力版
第6章 家庭財務管理 (p.186-220)
一、家庭的財務規劃的基本概念 (p.189-194)
1.運用會計學上對流量及存量紀錄的「資產負債表」及「家庭損益表」,可幫忙我們清楚且充分的了解自身或家庭財務狀況,進而規劃符合自己的需要、能力可及的財務目標 (p.189)
2.家庭資產負債表(又稱家庭財務狀況表) (p.190)
指在某一特定時日之資產負債與淨值的報表,藉以表達個人或家庭在那個時日下的財務情形。屬於一種靜態報表,一般人或家庭在年底或可按季或按月來編制此表
(1)資產:是指個人或家庭所擁有的財貨,可分為流動資產與固定資產
- 流動資產:是指現今或一個營業週期內能夠轉換為現金或消耗的資產,如:銀行存款、活會會錢、股票現值等
- 固定資產:是指供個人或家庭使用的有形資產,如:房屋、汽車
(2)負債:是指個人或家庭必須償還的債務,如:汽車貸款、房貸、死會會錢
(3)淨值:資產減去負債所得的數值(資產淨值<0 表示財務狀況出了問題)
3.家庭損益表:指個人與家庭在某一段時間的收入支出與餘額的報表 (p.190-192)
主要目的:是希望了解家庭在記錄的這段時間的財務成果與各種財務行為,屬於動態報表
(1)收入:指每月的薪資、存款的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如現金股利、租金、兼差、收入等
(2)支出:指每個時間點的花費,如:食衣住行的生活費、交通費、子女的補習費、醫療保險費用等
(3)餘額:指這一段期間的收入減去支出後所得的數字(每年需有一定比率的結餘,若每年收入>支出25%以上應屬非常理想)
4.緊急救難金:
(1)每個家庭都有可能面臨失業、失能(意外傷害或身心疾病而導致暫無工作)、緊急醫療或意外災害所導致的超支費用;所以必須有準備的概念注意到手中資產的變現性,以備不時之需
(2)緊急救助金至少需要準備3~6個月的週轉金,方為妥當
5.以家庭資產負債表與家庭損益表暸解家庭財務情形(有4種情形) (p.192-194)
(1)當資產淨值>0,當期餘額>0:家庭的財力是健全,資產淨值數字就越高,也表示越有投資的條件和需求
(2)當資產淨值<0,當期餘額>0:個人或家庭應該先利用每月的收入,償還利率高於10%的負擔,然後累積足夠的生活周轉金。依照家庭存款累積的金額選擇適合的投資工具
(3)當資產淨值>0,當期餘額<0:個人或家庭每個月的收入並不足以應付支出,但可從資產方面彌補不足的支出赤字
(4)當資產淨值<0,當期餘額<0:最令人憂心的,因此需要積極的想辦法增加收入,讓每月收支到達平衡,並將利率高於10%的負債優先償還,同時儲蓄足夠的生活周轉金
二、家庭財務的投資 (p.194-202)
1.投資股票
(1)股票的意義:有價證券,也是一種投資憑證,公司為求發展向投資大眾募集資金,所發給的憑證就叫股票
(2)股票之利潤獲取 (p.195)
1)領股利:盈餘配股、現金發放
2)賺差價:優良股票,長期持有,報酬亦可觀
(3)選取適合股票的原則 (p.196)
1)公司的經營表現
2)產業的未來與經濟前景
3)股價合理與否(多方面了解)
2.投資共同基金
(1)共同基金是集合多數人的小額資金成為大筆資金,委託具專業知識之基金經理公司,遵照已設定好的投資策略及方針,管理及運用此筆資金投資各種工具,如股票、債券、期貨等
(2)投資基金最適合時間、金錢與專業無法兼顧的投資人,如上班族、滿巢期父母或比較無時間投資高風險投資工具的退休族
3.共同基金的類型 (表6-4;p.197)
(1)開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規模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隨市場情況發行新額度或被投資人贖回的投資基金(表6-4;p.197)
(2)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基金 (p.198-199)
1)查閱的基金資訊(基金投資範圍及標的;基金的經理人組成等背景資料)
2)比較不同基金的績效表現
3)選擇優秀的基金經理人
4.銀行的投資商品
(1)銀行存款的優缺點 (p.200-201)
1)優點:保障本金、辦理簡易、管理單純、臨時需用錢時還可質借變現等
2)缺點:跑得不夠快;如:存放利率1.8%,遇通貨膨脹率3.28%,實質利率就會變負
三、家庭財務的借貸 (p.202-209)
1.標會(互助會)
標會的好處:應急、儲蓄、手續方便、利息高、免付稅 (p.203-204)
2.購屋房貸
選擇購屋房貸的注意事項:優先考慮政策貸款、掌握利率方向與房屋估價基準、償還房貸的比例 (p.205-206)
3.小額信貸
使用信用卡的優缺點
(1)好處:臨時應急、便利、安全、延遲付款節省利息、帳單清楚
(2)缺點:1.易衝動性購買,使錯誤購買的決策發生率提高、2.易超支,如動用循環利息、延遲繳款,損個人信用、3.失卡或被盜刷的問題 (p.207)
四、家庭財務管理的實施要點 (p.209-2018)
1.家庭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 (p.209-211)
(1)考量家庭年收入比例分配 (p.209-210)
1)60%支付日常生活花費;20%-30%投資理財;7%-10%風險管理
2)在家庭的財務規劃中,風險規避絕不可少,應善用保險規劃來規避風險
(2)透過資產配置分散風險 (p.210-211)
1)資產配置意義是將資產分別投資到不同的資產類別中,透過資產組合分散風險,經由長期持有與持續投資來累積報酬,以達到預期報酬率的一種投資組合策略
2)資產配置的重點在於「分散風險」,配置的原則與比重因人而異,可依照理財性格、人生階段、資產規模、理財技能等,隨著年齡與收入的不同,來調整資產的配置,調整幅度大小則與期報酬有關
3)理財方法:建議以《三分法》來理財,將資金分成三份:
第一份:以現金型態存放於利息較高、較穩當的金融機構,以作為儲蓄或應急之用
第二份:資金以不動產為主,若資金有限,則建議投資可長期保值或增值的金融品
第三份:則可嘗試較高利潤但風險也較大的投資,如股票或共同基金
(3)依據生涯規劃做財務管理 (p.211)
1)不同生涯階段,其收入、支出、風險承受能力與理財目標各不相同,理財的重點也應有所差異
2)依據家庭、居住、事業、退休等四大項為生涯理財規劃,這理財目標必須按部就班的理財行動計畫,時刻審視自己的資產分配狀況及風險承受能力,並不斷調整資產配置、選擇相應的投資品種與投資比例
2.家庭財務規劃的風險管理 (p.211-214)
(1)年齡與投資風險的關係:年齡越大承受風險愈低,年輕投資承擔風險能力愈高 (p.213)
(2)長短期投資與投資風險的關係:
1)當資金需要動用的時間離現在越長,越能承擔高風險,其理由為:1.景氣循環;2.複利效應;3.統計歸納的結果
2)在家庭的財務規劃原則中,如果10 年以上的長期間都不動用到,則可承擔較高的投資風險,若一年內會用到的錢,則不宜拿去做高風險的投資
3.家庭理財的檔案管理 (p.215)
(1)養成良好的記帳習慣以及理財的檔案管理,作為自己的薪水和日常的開銷的憑據
(2)讓自己掌握當月份收支狀況外,還能在自己遭竊等特殊狀況時迅速處理
(3)家庭檔案的完善管理,對於家庭物品的增減更能瞭如指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章 家庭的消費與決策 (p.222-254)
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與家庭消費 (p.225-231)
1.家庭所得分配狀況與所得來源
(1)家庭所得成長情形:在台灣經濟已進入成熟階段及低通膨時代以後,開源節流與理財規劃已成為家庭財務管理重要的目標 (p.225)
(2)家庭所得的來源 (p.226-227)
1)家庭所得:指家庭各成員從各種不同來源所收受所得之總和。主要包括下列四項:1.受僱人員報酬、2.財產所得、3.產業主所得(綜合性收入)、4.移轉所得 (p.226)
2)財產所得與移轉所得的上升,則與人口逐漸老化的趨勢有關
2.家庭消費及儲蓄狀況 (p.227-231)
(1)家庭消費改變,醫療保健支出比重續增
1)社會發展水準越低,其花在吃喝等維持基本生存方面的比例越高
2)社會發展水準越高,家庭消費開支中食品消費所佔比重逐漸下降
二、家庭生命週期與消費要項 (p.231-236)
1.年輕單身期 (p.232-233)
(1)通常尚未結婚自立門戶階段,通常在35歲以下,收入不豐,但不須負擔家計,財務自主性高
(2)生活型態花在娛樂休閒相當多,對教育的投資本(如電腦、語文、技能與留學等等)不遺餘力;喜歡短暫型的投資計畫作為理財方式
2.新婚築巢期 (p.233)
(1)已婚,無小孩,從重視個人化消費,逐漸轉移到『鍋盤瓢盆』等家庭化消費
(2)學習徵詢另一半意見來解決問題,其次房子是新婚期最大負擔,因此強調「開源節流」、「錢需花在刀口上」;外食頻率高
3.滿巢育兒期:進入養兒育女階段 (p.233-234)
滿巢一期(0~6 歲)
(1)指小孩出生至六歲之前時期,夫妻間之消費觀趨於一致,女性扮演採購及掌控家庭的經濟狀況
(2)消費特性
1)為了孩子的需要,慷慨解囊,但貸款壓力仍沉重
2)讓金錢的價值發揮到極限,對產品價格呈現高敏感度,常使用折 價券,注意促銷訊息
3)托育費用是沈重負擔,使許多職業婦女重新考量自身的生涯規劃,來因應家庭經濟可能面臨的窘境
滿巢二期(6~12 歲)
(1)孩子正處於發育期,食物開銷增加;最大開銷是育(父母重金投資子女才藝班、安親班…)、樂(共遊)兩方面
(2)丈夫職業趨於穩定,水較優渥;許多妻子重返職場;多半不會呈現收支失調的經濟窘困
滿巢三期(12~18 歲)
(1)子女進入青春期,最大特徵是孩子要求自由與獨立,追求消費自主化,常與父母進行「協調式溝通」,子女對家庭購買決策越來越有影響力
(2)父母也慢慢把消費重心慢慢由孩子轉回父母身上,夫妻累積許多購物經驗,較少受到廣告慫恿
4.空巢消費期:子女離家只剩夫妻共處一室的階段 (p.235)
空巢一期
(1)孩子剛離家不久的階段,夫妻通常尚未退休,薪資所得是職業生涯最高峰,最具消費潛力
(2)生活型態常有「自我酬賞」的情形,另一項大的消費支出是孩子的教育經費(包括:儲存子女大學學費或儲存留學基金)
空巢二期 (p.235)
(1)子女已結婚、搬離家中,父母也屆退休的年齡,約為60歲出頭左右。開始考慮如何有效規劃退休金及儲蓄保險等財務問題
(2)另一項重點是健康問題,許多以健康為訴求的產業,如健康食品、健康檢查中心、健康器材等,大都以空巢二期為主要的目標市場
5.鳏寡閒適期: (p.235-236)
(1)指銀髮族喪偶後孤獨一人的階段,又稱老人單身期
(2)特徵是收入少但消費大,消費方式依每個人經濟狀況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3)住宅服務,以看護、餐飲及健康用品、醫療復健器材都有較高的消費比率,對療養中心及護理之家的需求也相對增加。
(4)居家環境或設備上,以安全性、空間流暢性等為必要設計,家庭用品以「功能簡單,使用方便」為原則。
三、夫妻對家庭消費決策之影響 (p.236-242)
1.相對資源與決策權力 (p.237-238)
(1)夫妻對資源的差異直接衝擊夫妻決策權力的高低。
(2)相對資源論:指出在婚姻關係中擁有資源越多的一方,其所擁有的影響力就越大。
(3)資源分為夫妻資源因素(教育程度、收入、工作狀態、小孩數目與社經地位)、文化規範。
2.家庭生命週期與決策類型 (p.238)
(1)中產階層的家庭,較常使用共同決策;而高社經與低社經階層,傾向由先生或太太一人主導決策 (p.238)
(2)剛結婚的家庭,喜歡進行共同決策(尤第一年),其決策也會隨結婚時間越長,而發展成使用自主決策 (p.238)
(3)在沒有小孩的家庭常使用共同決策,一但有孩子後,夫妻的角色定位慢慢明顯,夫妻傾向於自主決策
3產品性質對於使用哪種決策類型的影響可分為三點: (p.238-239)
(1)產品的風險性:當購買高風險產品時,家庭決策也趨向於夫妻共同決策
(2)產品的使用經驗:
1)對特定產品有特殊經驗的夫或妻,能夠掌握著購買的訣竅,具有主導購買的權力
2)當夫妻對產品經驗不足時,容易採取共同決策,易產生冒險遷移現象
3)所謂冒險遷移:夫妻經討論後,稀釋了錯誤決策所應付的責任,因而做出比個人態度更激進、更大膽的決策
(3)購買產品的時間壓力:對忙碌的夫妻而言,充裕的時間是家庭決策的重要資源。時間不夠用的家庭,夫妻傾向使用自主決策解決問題
四、子女對家庭消費決策的影響 (p.243-251)
1.消費者社會化:(以兒童為例; p.243-246)
(1)家庭是小孩學習成為消費者的第一個機構。父母親與其他長輩教導小孩認識產品的價值與意義,並告訴他們怎麼樣購買或消費,才能顯現產品的價值。小孩子需經過直接與間接學習,累積一些消費的經驗,才能轉變為消費者
(2)消費者社會化:指個人學習到市場上的知識、偏好與技巧的過程。兒童成為市場的消費者,首先必須經過消費者社會化的過程 (p.243)
其一:對於各種產品或品牌有自己獨特的偏好與認知
其二:知道產品的特徵與購買產品運作的方式
其三:學習到“聰明購物”的一些技巧
※人們的一生中,消費者社會化持續的進行,直到成年都在學習
- 兒童的消費者社會化過程,是透過下列幾項影響:
(1)父母言教與身教的影響 (p.244)
1)父母以自己的經驗教導孩子價錢與品質的關係
2)父母培養小孩貨比三家的能力
3)父母決定兒童與外界訊息接觸的機會
4)兒童常借著觀察而模仿父母的消費習慣
5)父母早出晚歸,讓兒童需要上街購物分擔家庭責任,使兒童提早接觸商業訊息,而經歷消費者社會化歷程。
※父母傳授消費經驗對子女長大後的購買決策產生明顯的影響
(2)父母的管教方式 (p.244-245)
與消費者社會化傾向有密切的關係:
1)權威型父母:嚴格控制小孩,希望孩子徹底服從命令
2)放縱型父母:不干涉孩子,彼此關係不親密
3)民主型父母:父母與小孩的權利相當,常以會議方式討論家務
4)溺愛型父母:與小孩關係非常密切,但不約束他們
※溺愛型與民主型的父母,比放縱型或權威型的父母,更主動介入小孩在消費者社會化的歷程
(3)電視媒體的影響: (p.245)
1)依據培殖理論兒童經由媒體學習到文化的常規及價值觀,且接觸媒體的機會愈多,對媒體所傳達的價值觀之接受程度也就愈高
2)孩童在電視媒體所學習到的是一種表達是消費模式,而忽略對產品購買的內在意涵的思索,所以高頻率的媒體接觸,容易造成兒童以消費來滿足情緒的不理性行為
(4)同儕:孩子逐漸長大,同儕影響力卻逐漸擴大,尤其是青少年階段更顯著 (p.246)
2.兒童對家庭決策的影響力 (p.246-250)
(1)父母讓步:父母受到孩子的影響,轉以小孩的要求為主,改變了原來的產品選擇 (p.246)
1)父母讓步的方式:苦苦央求父母購買、跟父母強力推薦他們在電視上看過這類不錯產品、說某個朋友或兄弟姐妹他們都有、直接把產品放在逛街籃子 (p.246-247)
2)父母讓步與管教型態的關係 (p.247)
I.權威型:最不容易受小孩影響,讓步的機會低
II.放縱型:不關心小孩,小孩也不會影響父母,小孩自己想要的也會想盡辦法要求父母讓步。子女對父母決策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III.民主型:與父母權力相當,消費決策與子女共同商量
IV.溺愛型:父母與小孩關係親密,購買小孩用品會受孩子影響力高,另一方面,小孩影響父母購買家庭用品的程度卻是適中的,因為小孩比較關心的還是自己的東西而非家庭產品
3.青少年子女對家庭決策的影響 (p.250-251)
(1)反向代間:最常發生在子女青少年期以後階段,子女經常接觸流行性產品,因而熟悉產品特徵,消費的相關經驗與知識比父母親更豐富,這種知識權威也對家庭決策造成直接影響。反向代間影響的產生與家庭中民主正義觀念有關 (p.250)
(2)反向代間影響與家庭特徵的關係:反向代間影響的效果,與家庭關係融洽度及購物權威性高低有關 (p.251)
1)家庭關係:親子之間互相尊重與信賴的程度
2)親密的家庭關係:家人氣氛和諧、溝通良好
3)不睦的家庭關係:家人之間充滿著疏離感、衝突和相互的忽視
4)購物權威性:指子女對某項產品的購物知識專精的程度
5)當家庭關係親密且子女購物有著豐富的經驗時,反向代間影響的效果最為顯著 (p.25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章 特殊家庭資源管理 (p.256-299)
一、單身家庭的資源管理 (p.259-267)
1.單身家庭的形成原因 (p.260-261)
「單身家庭」係指由一個人所構成的家庭,包括獨身主義者、婚前過渡階段的單身者、離婚單身者或喪偶者
(1)初婚年齡的提升,晚婚趨勢的形成
(2)婚姻態度的改變、單身未曾結婚者的增加
(3)喪偶或離婚使然:老年喪偶或離婚不會選擇再婚
(4)個人主義興起的影響
(5)性觀念的改變
2.單身者的困擾與迷思 (p.263-265)
(1)孤獨感:一般單身者最有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擾問題之一 (p.263)
(2)一般大眾對單身者的刻板印象:認為單身者等於失敗者、悠遊自在者,可能介入他人婚姻生活)
(3)生活角色上的衝突矛盾:與父母同住(父母干涉或過度介入,而產生衝突與矛盾)
(4)承受社會鼓勵人們結婚的壓力:期許找到適合結婚對象的舉動(相親、多參加兩性社交等活動)會對單身者造成壓力
(5)一般社會大眾對單身者的錯誤推斷 (表8-3;p.265)
3.單身家庭的資源管理 (表8-4;p.266-267)
二、單親家庭的資源管理 (p.267-275)
1.單親家庭的形成原因:主要原因為離婚及喪偶,其他包括: (p.268-269)
(1)喪偶:配偶死亡
(2)離婚:離婚又可再分為:協議兩願離婚、法院判決離婚
(3)分居:仍有婚約關係
1)外在環境因素,暫時無法居住在一起(如:服兵役)
2)意見不和或是生活方式無法配合,刻意不同住而形成分居。
(4)遺棄:仍有婚約關係
1)惡意遺棄:外遇。
2)行蹤不明:離家後下落不明
(5)未婚生子:未進入婚姻關係,便懷孕生子
(6)單身收養:未婚者向相關領養機構收養子女
1)男單親形成因素:離婚單親、分居單親
2)女單親形成因素:離婚單親、喪偶單親
2.單親家庭的困境與問題 (p.270-273)
(1)經濟壓力問題:收入減少,單親母親所感受到的經濟壓力會較單親父親來的重 (p.270)
(2)父母角色過度負荷的問題:工作和家庭由一人承擔,造成角色過度負荷,或離婚、喪偶尚未調適
(3)子女角色適應的問題:社會適應困難及壓力、角色認同問題
(4)子女教養的問題:無法兼顧工作與家庭;單親父親壓力較單親母親大
(5)未婚懷孕所衍生的問題:心理、生活無法適應、經濟問題
三、外籍配偶家庭的資源管理 (p.275-286)
1.「跨國婚姻」:是指來自不同國家、種族的兩方所締結的婚姻關係
2.外籍配偶來台的主要動機 (p.277-278)
(1)台灣婚姻市場的現象使然
1)男多女少,使得台灣男性的擇偶機會受到排擠(婚姻排擠現象)
2)女大多以社經地位比自己高的男性為擇偶對象(婚姻坡度現象)
3)女性選擇不婚比例增加
(2)改善家庭經濟
(3)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像
(4)個人好奇心使然
3.外籍配偶家庭的困擾與問題 (p.278-283)
(1)生活適應問題:是嫁來台灣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包括:1.語言障礙問題、2.文化差異問題(文化適應是夫妻婚姻生活成功的關鍵之一)
*迎娶外籍配偶的台灣男性婚姻態度較偏向傳統的婚姻觀
(2)經濟引發的家庭問題:金錢控制問題、經濟壓力問題、婚姻不對等問題
(3)子女教養問題:1.子女偏差行為問題、2.不當的教養方式問題
(4)人際關係建立問題:1.與夫家家人的人際關係(文化適應是夫妻婚姻生活成功的關鍵之一)、2.與社區居民的人際關係、3.對原生家庭的聯繫互動
(5)角色適應問題:個人的角色適應、家庭中的角色適應
4.外籍配偶家庭的資源管理 (p.284-236; 表8-10)
四、老年家庭的資源管理 (p.286-294)
1.台灣地區老年人生活之現況
(1)健康狀況(男性老人健康狀況較女性老人為佳;教育程度越高者,其健康狀況也較佳;老人疾病,心血管疾病最多、骨骼肌肉疾病次之、眼耳疾病再次之) (p.287)
(2)經濟狀況(教育程度越高者,其經濟狀況呈現較佳的趨勢)
主要經濟來源:來自子女奉養>本人退休金、撫恤金或保險給付>本人工作收入>政府救助或津貼>儲蓄利息投資
(3)居住安排(大多數的台灣老人認為三代同堂是最理想的養老居住方式,其次是:與配偶同住、獨居、或與親友同住
(4)對老人福利措施之要求為:醫療保健>經濟補助>休閒活動
3.老年家庭的困境與問題 (p.289-292)
(1)經濟收入減少的影響
(2)居住安排的問題:三代同堂為多數老人希望養老的居住方式
(3)婚姻調適的問題:與配偶關係的經營是一項重要挑戰
1)退休夫妻無法在家事處理上取得共識
2)夫妻中的一方得了長期的疾病需要照顧時
3)夫妻的一方對性的興趣減少
4)因疾病而無法有性行為時
(4)疾病的影響:健康是一大威脅。
(5)配偶死亡的調適:配偶的死亡會帶來相當大的衝擊與壓力,一般而言,老年喪偶對男性的打擊比對女性的打擊來得嚴重;主要原因: (p.291-292)
1)須學習如何處理瑣碎的家務工作
2)依賴妻子,不知所措
3)面對配偶死亡不知如何抒解情緒,而產生心理上的壓力
4.老年家庭的資源管理(p.292;表8-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